-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碱性磷酸酶特性和其应用的研究进展.doc
中国畜牧兽医 2011 年第 38 卷第 1 期 遗传繁育 · 157 ·
碱性磷酸酶特性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王秋颖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 河北承德 067000)
摘要: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 AP)是一种非特异性磷酸单酯酶, 能催化磷酸单酯的水解反应, 产生无机磷酸和相应的醇、酚或糖, 也能催化磷酸基团的转移反应。 A P 广泛存在于微生物和动物体内, 在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并广泛应用于诊断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等领域。 作者对碱性磷酸酶的研究历史、催化作用机制及其应用进行了
综述。 关键词:碱性磷酸酶;非特异性磷酸单酯酶;催化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Q 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236(2011)01-0157-04 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 EC 3 .1.3. 相似的作用机制。另外 ,功能相似的磷酸二酯酶 ,如 1 ,AP)是非特异性磷酸单酯酶, 可以催化几乎所有 蜡状芽孢杆菌中的磷脂酶 C 、桔青霉中核酸酶 P1 , 的磷酸单酯的水解反应, 生成无机磷酸和相应的醇、 它们的活性部位和金属离子结合位点与大肠杆菌 酚糖等 还可以催化磷酸基团的转移反应 且大肠 AP 相似。所以 ,大肠杆菌 A P 还可作为其它磷酸酯 、 , , 杆菌 A P 还是一种依赖亚磷酸盐的氢化酶(Yang 酶和以金属离子作辅助因子的磷酸酯酶的研究 等 2004 AP 存在于除高等植物外几乎所有的生 模型。 , )。 在钙 磷的消化 吸收 1 .1 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的一级结构 大肠杆菌 物体内 可直接参加磷代谢 、 , , 、 、 分泌及骨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11 年 AP 是由两条多肽链组成的同型二聚体金属蛋白 Levene 等、1912 年 Grosser 等分离到(碱性)磷酸酯 酶 ,每个单体包含 449 个氨基酸, 单体分子质量 47 酶;1934 年 , Davis 提出了碱性磷酸酶这一命名 ; ku , 有 3 种同工酶:同工酶 1 的 NH 2-末端有一个 1958 年 ,Agren 等用同位素标记的方法分离到磷酸 A rg 残基, 同工酶 3 的 NH 2 -末端无 Arg 残基 ,同工 丝氨酸;1961 年 ,Schw ar tz 在大肠杆菌中也发现了 酶 2 是这两种形式的异源二聚体。AP 单体在细胞 这一复合物,并认为丝氨酸可能是 AP 活性部位的 中合成后,在富含亮氨酸的 N 末端信号序列的引导 组成成分 ;1962 年 , Plocke 等证实 AP 是一种金属 下 ,定位在周质间隙并二聚化,成为有催化活性的酶 酶;1981 年, Bradshaw 测定了大肠杆菌 AP 氨基酸 分子。大肠杆菌 A P 分泌过程是由具有 A TP 酶活 全序列,并克隆了大肠杆菌 AP 的基因 phoA ;之后 性的分泌蛋白 SecA 和陪伴蛋白 SecB 催化 多种生物 AP 的基因相继被克隆, 近些年对 AP 的 (Khokhlova 等,2004)。Kononova 等(2000)研究结 结构、作用机制和功能的研究越发深入,使 AP 的应 果证明 ,AP 输出信号不仅存在于 AP 前体 ,也存在 于成熟 AP 的 N-末端 ,且其一级结构会影响 AP 分 用更加广泛。作者对碱性磷酸酶的研究历史、催化 泌功能和酶活力。 作用机制及其应用进行了综述。 1 .2 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的空间结构 1973 年, 1 大肠杆菌碱性磷酸酶 20 世纪 80 年代相继完成了大肠杆菌 AP 、人胎 Knox 等首先解析了大肠杆菌 AP 的 7 .7 三维结 盘型 AP 、人肝/骨/肾型A P 、人小肠型AP 和酿酒酵 构 ;1985 年, Sow adski 得到 2 .8 结构 ;1991 年, Kim 等将分辨提高至 2 .0 ;2000 年 , Stec 等得出 母 AP 氨基酸序列的测定, 通过序列比较发现相似 性为 25 %~ 30 %, 活性部位高度保守 , 都保留了 1 .75 结构,更详细的阐明了酶分子的活性部位和 Ser102 残基 、A rg166 及金属离子配体 , 这些保守的 催化反应机制。大肠杆菌 A P 整个分子约 100 × 50 ×50 ,每个单体各有一个活性部位;酶分子 与催化活性相关的基团暗示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