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钦文修改工程降水1解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安全评估与控制 “技术”思考安全问题 谭钦文:262991316@ 电话 安全人未来在哪? 未来在这 安全人员的职责 搞清对象,明确重点 工程施工的主体过程? -----“建筑工程” 地下室结构施工的安全问题? 第一章 工程降水----咋做(治水) 概述 地下水的不良作用及防止措施 降低地下水的方法 工程降水设计计算 工程降水施工 工程降水对环境影响及其防范措施 工程实例 概述 工程降水的目的及意义----why 保证地下结构的安全施工(干槽作业) 防止工程事故:流砂、管涌、坑堤失稳 提高边坡的稳定性 减少板桩和支撑的压力 改善基坑和填土的砂土特性 工程降水不当引起的工程事故的比例很大 有关降水的基本概念 动水压力(渗透压力) 水在渗流过程中受到土粒的阻力,水对土粒产生反力,该反力叫做动水压力 动水压力与水力坡度成正比 I,水力坡度 渗透系数确定 室内试验、近似值、重要工程通过现场抽水试验确定。 现场抽水试验 现场测定法的试验条件比实验室测定法更符合实际土层的渗透情况,测得的渗透系数k值为整个渗流区较大范围内土体渗透系数的平均值,是比较可靠的测定方法,但试验规模较大,所需人力物力也较多。 原理:往地基中注水或抽水时,量测地基中的水头高度和渗流量,再根据相应的理论公式求出渗透系数k值。 实验步骤: (1)抽水试验开始前,先在现场钻一中心抽水井。在抽水井四周设若干个观测孔,以观测周围地下水位的变化。 (2)试验抽水,地基中将形成降水漏斗。 (3)测试,当地下水进入抽水井的流量与抽水量相等且维持稳定时,测读此时的单位时间抽水量q,同时在两个距离抽水井分别为r1和r2的观测孔处测量出水位h1和h2 。对非完整井需量测抽水井中的水深h0,并确定降水影响半径R 。 二、影响半径确定 通过现场抽水试验确定。现场抽水试验将各个观测井的水位值用平滑曲线连接确定,并延长与原地下水位线相切。也可测得Q,S求得。 S—抽水时的水位降深,m 当基坑等级为二、三级时: (1)潜水含水层 (2)承压含水层 经验数据法 土层渗透系数取值 降水与排水工程分类 降水技术的发展 降水技术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最早采用明排或竖井降水 1896年,柏林地铁施工第一次用深井降水 1925~1930年,真空泵井点 1939年,德国在Salzg-itter铁路一段长距离挖方中采用电渗稳定边坡 1950年以来:多级井点、喷射井点、辐射井点 地下水的不良作用与防范措施 不良作用 潜蚀 流砂 管涌 基坑突涌 潜蚀 分类 机械潜蚀:动水作用下,土粒受到冲刷、冲走,导致土体结构破坏 化学潜蚀:水的溶解作用导致土颗粒之间胶结作用的破坏,结合力减弱 产生的条件——适宜土层和足够的水动力条件 土层的不均匀系数(d60/d10)愈大,愈易产生潜蚀;当d60/d10大于10时,易产生潜蚀 两种相互接触的土层,当二者的渗透系数之比K1/K2大于2时,易产生潜蚀 降水方法 明排法 轻型井点 喷射井点 电渗井点 引渗井点 管井法 大口径降水 辐射井降水 真空管井 降水方法——明排法 原理 分层明排法原理 二级轻型井点 线状布置 封闭状布置 喷射井点 原理: 3—集水总管 4—排水总管 5—高压泵 6—集水池 扬水器结构示意 喷射井点 适用条件 土层渗透系数K=0.1~80m/d 降水深度大于6m,最大可达20m 井点布置 基本同轻型井点 井距1.5~3m 成孔直径400~600mm 电渗井点 原理 电渗井点 适用条件 饱和粘土,特别是淤泥、淤泥质粘土 配合轻型井点和喷射井点 渗透系数K小于0.1m/d 布置 同轻型井点和喷射井点 极距:轻型井点0.8-1.0m;喷射井点1.2-1.5m 间歇通电:24h停2-3h 引渗井点 适用条件 当含水层的下层水位低于上层水位,上层含水层的重力水可通过钻孔渗入到下部含水层,起混合水位满足降水要求时,可采用引渗自降 通过井孔抽水,使上层含水层的重力水通过井孔引导渗入下部含水层,使其混合水位满足降水要求时,可采用引渗抽降 当采用引渗井降水时,应注意防止有害水质污染下部含水层 引渗井点 布置 引渗井点可布置在基坑内外 井距根据引渗实验确定,一般2—10m 引渗深度宜揭穿被渗层,当深度大时,揭进厚度不小于3m 井径400—600mm 管井法 适用范围 井点不易解决的含水层颗粒较粗的粗砂—卵石层,渗透系数大、水量大,降深8—20m,潜水或承压水 含水层厚度大于5m 基岩裂隙和溶洞含水层,厚度可小于5m 渗透系数大于1.0m/d 布置原则 基坑开挖上口线1.0m外 设置观测井 井径600—800mm,井

文档评论(0)

高考学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