甾醇合成抑制剂技术方案.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植物病原物抗药性 4、至今只发现了少数线虫产生抗药性 使用呋喃丹4-5年之后,玉米地的一种线虫(Daratylenchus seribnexi)种群降低了对呋喃丹杀线虫剂的敏感性。 5、病毒、类菌原体、类立克次体尚未发现抗药性。 * 一、病原物抗药性发生原理 通过遗传变异而获得抗药性。 农药则是抗药突变体的强烈选择剂,而不是抗药性发生的诱变剂。 * 一、病原物抗药性发生原理 * 二、病原真菌对SBIs 的抗性机制 抗药性的遗传机制 抗药性的生理生化机制 抗药性的分子机制 抗药性的遗传机制 一般而言,1个或几个基因可以控制病原真菌对某一类杀菌剂产生抗药性。据现有的研究报道,植物病原真菌对SBIs杀菌剂的抗药性遗传机制较为复杂,不同病原菌对同一种SBIs杀菌剂或同种病原菌对不同SBIs杀菌剂都有着不同的抗性遗传机制,因此很难用某一种简单的模式来解释病原菌对该类杀菌剂的抗性遗传机制。 * 抗药性的生理生化机制 降低药剂与作用位点酶的亲和力 增加对药剂的排泄 去毒作用 对药剂的通透性下降 * 抗药性的分子机制 ABC运输蛋白基因控制的抗SBIs杀菌剂分子机制 MFS运输蛋白基因控制的抗SBIs杀菌剂分子机制 与CYP51蛋白基因相关的抗SBIs杀菌剂分子机制 * 抗药性的分子机制 ABC 运输蛋白基因能够通过翻转酶将药剂从膜内层转移至外层而排出细胞体外; MFS 运输蛋白基因的超表达和本底表达则是导致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的关键因素; CYP51 蛋白基因与药剂作用时易在病原菌体内发生基因点突变或基因超表达,造成编码蛋白与药剂亲和力下降,导致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 * * 第二组 甾醇合成抑制剂 * 一、甾醇类农药简介 二、研发历史 三、种类与防治对象 四、作用机制 五、抗性机制 内 容 * 一、甾醇类农药简介 SBIs    甾醇是菌体细胞的一种组成物,这类杀菌剂影响甾醇的生物合成,使菌体细胞膜功能受到破坏,此类抑制剂有如下特点:   1、具有强的向顶传导活性,有明显的熏蒸作用。   2、杀菌谱广、除藻状菌与病毒外,对担子菌、子囊菌,半知菌都有一定的效果。    * 3、施药量低,大田用药量是传统保护剂的10%,果树上仅为1%,用于水果贮藏防腐,抑霉唑只用 2-4g/吨(果品),用于禾谷类拌种,粉锈宁30-40g/100kg 麦种。 4、药效长,一般为 3-6周。 5、一些品种如:粉锈宁,羟锈宁,丙环唑等对双子叶植物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了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SBIs)的抗菌作用机理,从此,研发SBI类杀菌剂引起了农药界、医药界、植物病理学和生物化学学科的高度重视。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新型高效、低毒、广谱安全的麦角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EBIs)相继应用与植物真菌病害防治。 而后快速发展,农药种类更多,用量更少。 二、研发历史 * 三、种类与防治对象 ① 三唑类 ② 咪唑类 ③ 嘧啶类 ⑤ 吡啶类 ⑥ 哌嗪类 ④ 吗啉类 * 三唑酮 (粉锈宁、百理通) 三唑醇(羟锈宁) triadimefon triadimenol Cl N N C(CH3)3C—C—CH—O— O N Cl C(CH3)3C—CH—O— N OH N N 三、种类与防治对象 ① 三唑类 *   1)、特点    三唑酮 三唑醇 纯品无色结晶       纯品白色或褐黄色结晶    熔点:82.3 ℃       111.7 ℃    20℃水中溶解度 0.007      10 ppm   20℃,24h在 0.1N H2SO4 或NaOH中,中无分解现象, 溶于异丙醇、环已酮   大白鼠 LD50 口服1000-1500mg/kg 1105-1160mg/kg   经皮>1000 mg/kg    >1000 mg/kg   *          2)应用    二者均为内吸性强的能上下传导的杀菌剂,具有选择作用,残效期长达70天左右,一般田间可维持30天左右,一次施药均可达防治目的。二类药剂均对赤霉病无效。拌种时不可提高使用浓度,若超过浓度,有抑制苗生长的现象或延迟出苗天数。 粉锈宁内吸到植物体内5天有56%转变为羟锈宁。 * 粉锈宁 对古生菌纲、藻状菌纲、半知菌纲的真菌都有很好的活性,高效而持久,主要防治白粉病,锈病,黑穗病,对云纹病,凤梨病亦有良

文档评论(0)

美洲行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