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震波 体波:包括P波和S波 面波:包括瑞利面波和勒夫面波 地震P波和S波运行时弹性岩石运动的形态 下图为 Rayleigh波传播时,质点在沿着波传播方向的垂直的平面做逆时针的椭圆运动,波到来时,地面的运动和水面上的波浪运动一样 下图为Love 波(L波)传播时,质点水平运动,而且运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的垂直,地面上质点运动最大,越往地下深处运动的幅度越小。 五、地震波的波序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地球物理数据 内部圈层 深度 km 地震波速度 密度ρ g·cm-3 压力 P MPa 重力 g m·s-2 温度t ?C 附 注 纵波 Vp 横波 Vs 0 33 5.6 7.0 3.4 4.2 2.6 2.9 0 1200 981 983 14 400-1000 岩石圈(固态) 地 壳 ( 莫霍面) 地 幔 上地幔 60 8.2 4.6 3.34 1900 984 1100 低速层 100 7.93 4.36 3.42 3300 984 1200 软流圈(部分熔融) 250 650 8.2 10.08 4.5 5.42 3.6 4.64 6800 18500 989 995 1900 (固 态) 下地幔 (古登堡面) 2885 13.54 7.23 5.56 135200 1069 3700 地 核 外 核 4170 7.98 9.53 0 0 9.98 11.42 252000 760 (液态地核) 过渡层 5155 10.33 0 12.25 328100 427 4300 固-液态过渡带 内 核 6371 10.89 11.17 3.46 3.50 12.51 361700 0 4500 固态地核 震源距的定义 震源距是震源和观测点(地面之间的直线距离。 5个地震基本参数为: 发震时刻: H 震中位置:经度λ,纬度 震源深度: h 地震大小: M (震级) 发震时刻确定 利用ts-tp(从地震波记录图中得到),在地震波走时表查得相应走时Δtp,从到时tp减去走时ΔtP,便是发震时刻t0. 地震序列的含义 地震序列按发生时间先后顺序的排列,也指地震丛;有些异乎寻常的地震序列,称为地震群,在一个很长的地震序列中出现的大小不同的地震,找不到主震,只是群集的系列分布。地震分为主震余型、震群型和孤立型三类 主震、余震和前震 若在一群地震中特别大的地震仅有一个,该地震叫主震 ,之前的地震叫前震,之后的地震叫余震 。 地震分类(四) 按地震成因分类 构造地震 火山地震 陷落地震 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是指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当地应力达到并超过岩层的强度极限时,岩层就会突然产生变形,乃至破裂,将能量一下子释放出来,就引起大地震动,这类地震被称为构造地震,占地震总数90%以上 地震过程 四个活动阶段: 孕震 临震 发震 余震 地壳中的应力 应力是一种作用于岩石并使岩石的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的力. 地壳中存在三种应力: 剪应力、张力、压力 剪应力:同时作用于一块岩石上的方向相反的应力。 张力:是将岩石拉伸的一种应力,使板块相互分离。 压力:挤压岩石使之发生褶皱或破裂 地壳解释 收缩说 大陆漂移说 海底扩张说 板块构造学 活断层与地震地点\强度的关系 ??? 活断层与地震灾害的关系密切,活断层决定着多数破坏性地震的发生位置,活断层的规模大小、运动性质和活动时代等属性决定着地震震级的大小,同时,对强地震地面运动具有复杂的影响。城市及附近地震可加重发震活断层沿线建筑物的破坏和地面灾害,特别是位于城市之下的活断层突然快速错动所导致的”直下型”地震能引起巨大的城市地震灾害。 板块间的三种运动方式 相互靠近 相互远离 错动 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 1900年以来全球7级以上地震分布图 7.2.1 宏观前兆 地声 地光 地下水异常 大气异常 地震云 动物异常 地下水异常示意图 7.2.2 微观前兆 测震(地震活动) 形变(地形变、重力) 电磁(地电、地磁) 流体(地下流体) 为什么说地震预测是世界难题 第一,地球的不可入性。大家知道上天容易入地难,我们对地下发生的变化,只能通过地表的观测来推测; 第二,地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我们的大脑》教学设计.docx
- 贵州省2024年高三年级4月适应性考试 地理试卷.docx
- GEUPS维护及故障讲课文档.ppt VIP
- 触摸屏技术的原理及应用.docx VIP
- 路桥施工计算手册.docx
- 年产50吨瑞舒伐他汀钙、5吨匹伐他汀钙、50吨恩格列净、50吨恩格列净中间体EM1、5吨贝曲西班马来酸盐、200吨阿托伐他汀中间体B-4、200吨瑞舒伐他汀中间体D-1等产品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pdf
- 六年级美术上册《劳动最光荣》课件.ppt
- 抖音直播间1000个违禁词(一举夺葵版).docx
- 反渗透法海水淡化产品水水质控制指标及水质调整措施.pdf VIP
- 《论语》论仁、孝、君子、教育.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