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周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解析]在温室内施用农家肥,能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其原因有二:一是提供了矿质元素,但其中矿质元素不一定含量高,与化肥比较其含量显然要低得多;二是提供了二氧化碳。农家肥中含有家畜的排泄物以及未消化吸收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被土壤中的分解者分解后,一方面将其中的矿质元素直接归为无机界,另一方面将其转化为C02和H20等后也归为无机界,释放的热量还可以对温室升温。[答案]B
3、C 4、D 5、关于硝化细菌与反硝化细菌及固氮类细菌的区别:
具体分析氮循环中几种微生物的特殊作用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答案B)
在氮循环中的作用 代谢类型 在生态系统中地位 根瘤菌 固氮作用:将分子态N2合成化合态氨 异养需氧型 消费者 圆褐固氮菌 异养需氧型 分解者 固氮蓝藻 自养需氧型 生产者 细菌、真菌 氨化作用:将生物遗体中含氮化合物转化为氨 异养需氧型 分解者 硝化细菌 硝化作用:将土壤中氨转化为硝酸盐 自养需氧型 生产者 反硝化细菌 反硝化作用:将土壤中硝酸盐转化为分子态氮N2 异养厌氧型 分解者
6、A 7、C 8、B 9、[答案]选B。[解析]从水分消耗直接看出A是正确的;而各种矿质离子的吸收各不相同,浓度比等于1(100%)表示吸收的溶液浓度与原浓度相等,浓度比小于1则表示吸收的溶液的浓度大于原溶液浓度,而浓度比大于1则表示吸收的溶液的浓度小于原溶液浓度。由此C、D都正确。只有B 题中并未提到。[答案]A[解析]外毒素是由细菌在生长过程中由细胞内分泌到细胞外的毒性物质。
类毒素是细菌的外毒素经0.3~0.4%甲醛处理,毒性消失仍留其免疫原性,即成类毒素。
抗毒素是一类含有抗体的免疫血清制品。是将类毒素或毒素给马或其他大动物注射,使动物血清内产生大量抗体,然后将含有抗体的动物血清精制浓缩而成的,如破伤风抗毒素、肉毒抗毒素、白喉抗毒素及蛇毒抗毒素等。抗毒素实质上是抗体,可中和相应的毒素,使其失去毒性。
凝集素是指一种从各种植物,无脊椎动物和高等动物中提纯的糖蛋白或结合糖的蛋白,因其能凝集红血球(含血型物质),故名凝集素。
干扰素是一种蛋白质,当人体在遇到病毒侵入时,会自动产生。它是人体内对抗病毒入侵的最快反应部队,当体内干扰素制造不足时,会增加疾病感染的严重性。
抗生素又称抗菌素。是由一些微生物合成的、能抑制或杀灭某些病原体的化学物质。抗生素是微生物的一种次生代谢产物,少量低浓度使用时能对另一种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起抑制或杀灭作用。
其中类毒素、外毒素与抗生素都可以做抗原,并不是免疫物质。
A、B、C的都有,其错误原因是对“细胞分裂”、“细胞生长”、“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等生物概念分辨不清,相互混淆而错选。正确解题思路:首先应看清题意,题目是要选一个从“一个受精卵形成复杂的生物体” 中“起着决定作用”的选项,由于细胞增殖实际是细胞数目的增多,细胞是通过细胞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的,而细胞生长往往指细胞体积的增大,唯独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差异的过程”。没有细胞分化,生物体就不能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也就不能由“一个受精卵形成复杂的生物体”。由此可知该题应选D。
14、C 15、A 16、A 17、C 18、B 19、D
20、[选题理由]种群数量的变化的要求为B级,属理解层次。本题从建立生态系统的模型的角度,通过种群数量的测定来解释它们的生存情况,重点考察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理解能力。读懂模型并使用模型方法解决生物学知识是学生必备的科学素养之一。
[题目来源] 第4届IBO试题(1993)60题。
[解析]:两类细菌在实验条件下,同一环境中不存在其他生物因素的作用时,竞争的结果是一种生物生存下来,另一种被淘汰现象。从上述图形的对角线(虚线)上可以看出在虚线上任取一点作横坐标与纵坐标得到的是相同的数据,这说明了同种细菌后一代与前一代在混合培养液中的比例没有变化,说明它们之间是共存的,不是竞争关系。而实线位于虚线下方,用同样的方法不难得出,第Ⅰ类细菌的后一代含量比前一代含量减少了,在竞争中是劣势的种群。从上图看,第类细菌后一代在细菌总数中所占的比例总是比前一代少,长此下去,第类细菌所占的比例就会越来越少,直至从混合培养液中消失,即完全被第类细菌所排除。A不对:因为第类细菌越来越少,不可能与第类细菌实现长期共存。B不对:因为只有第类细菌在逐渐增长,而第类细菌的相对数量越来越少,直至消失。C不对:因为事实刚好相反。
21、分析与思考:此题是从一道高考题变来的(2002广东)解决此题的关键是理解GP和NP的含义。讨论的最难点在于C项。关于C项的解释网上讨论比较多。现附后。从下文看,我在理解时也发生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