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學與涵泳——中學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編》(2014年12月)編號129.docVIP

《積學與涵泳——中學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編》(2014年12月)編號129.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積學與涵泳——中學古詩文誦讀材料選編》(2014年12月)編號129

編號:129 師說 韓愈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2;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3?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4。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5;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6!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7,惑矣8!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9,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10。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11;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羣聚而笑之12。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13。」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14。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15。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1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17! 聖人無常師18,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19。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20。」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21,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22,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23;不拘於時24,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25,作《師說》以貽26之。 韓愈(公元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自稱「祖籍昌黎」,故世稱韓昌黎。其最後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稱韓吏部。卒謚「文」,後世又稱他為韓文公。韓愈二十五歲登進士第,其後一直做着小官,至晚年才遷至吏部侍郎(屬正四品的較高級官員)。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因關中天旱,他上書請求寬減民眾徭役,免民眾租稅,被貶為陽山(今廣東陽山)令。元和十四年(公元819),韓愈諫唐憲宗迎佛骨入宮,幾乎被處死,後被貶為潮州刺史。唐穆宗即位後,奉旨回京,歷任國子監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等職。長慶四年(公元824)敬宗即位,同年十二月韓愈因病去世,年五十七。 韓愈是唐代著名文學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與柳宗元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合稱「韓柳」。蘇軾稱讚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勇奪三軍之帥。」(八代: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他為文反對六朝以來之駢偶文風,提出「古文」概念,主張「文以載道」、「詞必己出」、「唯陳言之務去」,繼先秦、兩漢以來的散文傳統,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其詩亦極有名,清代方東樹謂:「韓公詩文體多。而造境造言,精神兀傲,氣韻沈酣,筆勢馳驟,波瀾老成,意象曠達,句字奇警,獨步千古。」著作收入《昌黎先生集》。 二、背景資料 根據清代方成珪所編之《昌黎先生詩文年譜》考證,韓愈《師說》一文作於唐德宗貞元十八年(公元802)。當時韓愈三十五歲,任國子監四門博士,是一個從七品的學官,官位不高。他這篇文章是針對當時「恥學於師」的門第風氣而寫的。唐代以官位高低為區分門第之標準,當時的士大夫,普遍有一種從師「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心理。韓愈寫此文,就是為着反對這種錯誤風尚,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的主張,以匡正時弊。 三、注釋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老師是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道:儒家之道統、學說。受業:講授學業。「受」,後來多寫作「授」。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就跟從他,拜他為師。固:本來。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我學習的是道理,豈用理會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庸知:豈用知道、理會。庸:豈,難道。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所以無論是高貴還是卑賤,年長還是年輕,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古代的聖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跟從老師學習。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聖人能夠成為聖人的原因,愚人仍然是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因為這個道理。其:大概。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一些人愛護自己的兒子,選擇老師來教兒子,而自己卻把從師學習視為羞恥。 惑矣:實在是糊塗啊!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是教給小孩子文句基本知識的人。句讀:古人指文辭停頓處。文辭語意已盡處為句,未盡而須停頓的地方為讀。讀:[豆],[dau6];[dòu]。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句讀不懂,向老師學習;疑難不解,卻不向老師請教。小問題願意從師,大道理卻遺漏、忽略了,我看不出他的明智之處。這是交錯句式。「不焉」之「不」,音義同「

文档评论(0)

daoqqzhuan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