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摩华鑫上演新“基金黑幕”详细分解.docx

大摩华鑫上演新“基金黑幕”详细分解.docx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摩华鑫上演新“基金黑幕” 一家基金公司的违规乱象样本调查   李伟   大熊市之中,暴跌犹如山洪泛滥,泥沙俱下,“空军”铁蹄腾起的黄尘遮天蔽日;大旗掩过,个股一片荒芜。除IPO的“野花”仍旧疯狂生长,显出一点令人寒碜的“亮色”以外,市场寸草不生。在今年这个号称“类2008”的小灾之年,各色散户人等和各式大小机构,无一幸免。   既然如此,作为市场少有的赢家之一的基金公司(之所以说他们是赢家,因为基金损失的是持有人的钱,至今未听闻基金管理费少收或基金经理和总裁们百万、千万年薪有减少的迹象),他们管理的“持有人资产”大幅缩水也尚在情理之中。   要基金们管理的市值逆势增长或保持稳定,那无疑是无知的苛求。我们希望的是,作为基金管理人,他们最起码应当忠于职守和尽职尽责;作为专业投资者,他们对市场最基本的公平、公正和稳定,应当起到表率和带头作用。   这是市场对一直以高贵和神秘示人的基金公司,最基本也是最合理的要求。如果要界定一个底线的话,那我想,这就是底线。   想起了2000年,《财经》揭开“基金黑幕”的惊人举动。那是新闻媒体第一次微微地、小心翼翼地剥开了基金公司这个神秘的“贵妇人”一层薄薄的外衣。   《财经·基金黑幕》一文中,用了6个命题阐述全文,至今让人记忆深刻:   1.“基金稳定市场”——一个未被证明的假设   2.“对倒”——制造虚假的成交量   3.“倒仓”——更能迷惑人的操纵行为   4.“独立性”——一个摇摇欲坠的幻觉   5.“净值游戏”——不仅仅是表面的欺瞒   6.“投资组合公告”——信息误导愈演愈烈   《财经·基金黑幕》已过去整整11个年头。新基金从1998年开始,到现在已从一个婴儿、懵懂孩童,成长为一个14岁的小青年了。   如果说《财经·基金黑幕》是在打一个3岁懵懂小孩的屁股,那么到现在,这个已经长大成人的小青年,他有进步了吗?   《财经·基金黑幕》之后,监管当局对基金进行了长达5年的治理,2004年基金的价值投资和规范运行理念蔚然成风,对市场起到了极大的安慰和鼓励作用。也许,我们可以说,正是经整治过后的基金,对2006年的大牛市发端,起了良好的开局作用。   那么,经过了2006年以来的又一个牛熊大轮回,基金公司又如何了?   如今,市场变了,市场生态变了,市场老大的地位也“王权易主”了。我们看到的是,近几年基金的故事又逐渐多了起来、多了起来……只不过,故事都是悲剧或黑色幽默剧,少有喜剧发生。   不必说李旭利许春茂老鼠仓们的胆大和疯狂,也不必说近年来基金经理们规模性地游走于资本界逐利的闹剧,还不必说,“指甲油投毒门”和“分赃门”的诙谐剧,更不必说今年以来8起较大的“踩雷事件”暴露出的基金投研灰幕,单看近期大成之于重啤极尽能事的表演,我们认为它是闹剧还是滑稽剧呢?一个资深散户都知道的常识——起码的风控和流动性风险控制都会没有吗?   大成基金现在的一切“舞蹈表演”,都难以遮掩他们在投资决策和风险控制上的致命失误。人们不禁要问:目前的市场上,还有多少个这样的“大成”?   梳理今年以来的一系列基金数据,越看越令人汗颜。   ——491只偏股型基金年内以来 (截至12月20日)平均净值收益率为-21.72%,根本无法跑赢大盘;   ——今年净值跌幅最大的融通内需驱动、银华内需精选、广发大盘成长3只基金,截至12月20日,净值跌幅都在38%以上,直逼40%;   ——偏股型基金中,华商产业升级、东吴行业轮动、大成行业轮动、金鹰行业优势、中海能源策略等超过30只基金,年内净值跌幅超过30%;   ——年内新成立的基金公司增至6家。至此,基金市场上基金公司达到69家;   ——今年是基金史上新基金发行密度最高的一年,共计211只。到年底,公募基金数量逼近900只。   ——在这个基金数量和发行的高峰之年,基金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不但未增,反而大大减少。今年初,全部公募基金的管理规模为2.5万亿元,截至三季度末,净资产总值降到了2.11万亿元。   这样的结局,并非偶然,必有它的内在根源。专业人士们都在自问:基金业究竟怎么了?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为了探明 《财经·基金黑幕》后基金治理的一度辉煌为何再陷彷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经过近一个月的周密调查,对一家“样本基金公司”进行了深度的内部解剖,为你揭示一个基金公司灰幕乃至“新黑幕”的典型缩影。   通过对这家基金公司及其基金经理的解剖,可能会为你思考目前的基金业,提供一个解读视角。   当然,这组报道也给基金持有人一个观察基金的小窗口,让你们看看,当你们把自己口袋里的辛苦钱,统统交给一群号称“专业的投资机构”后,你们是否会放心。   这家基金公司,就是曾经的微型基金公司——巨田基金,后来摇身变为合资基金公司——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公司(简称大摩华鑫),它曾

文档评论(0)

糖糖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