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热过程重点解读.ppt

  1.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单元 焊接热过程 焊接热过程 1、焊接热过程及其特点 2、焊接冶金过程 高温下熔化金属、熔渣、气相之间进行着一系列的化学冶金反应,如金属的氧化、还原、脱硫、脱磷渗合金以及与氢的作用等,这些反应直接影响焊缝金属的成分、组织和性能。 控制冶金过程是提高焊缝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3、焊接时金属的结晶和相变过程 在焊接条件下,热源离开后被熔化的金属便快速凝固冷却,并发生结晶和相变过程,最后形成焊缝。在这一过程中有可能在焊缝金属中产生偏析、夹杂、气孔、热裂纹、淬硬、脆化、冷裂纹等缺陷。 控制和调整焊缝金属的结晶和相变过程是保证焊接质量的又一关键。 二、焊接热过程的特点 1)焊接热量集中作用在焊件连接部位,而不是均匀加热整个焊件。 2)热作用的瞬时性,焊接时,热源以一定速度移动,焊件上任一点受热的作用都具瞬时性,即随时间而变 1)焊接热过程决定了焊接熔池的温度和存在时间。 2)在焊接热过程中,由于热传导的作用,近缝区可能产生淬硬、脆化或软化现象 。 3)焊接是不均匀加热和冷却的过程 。 4)焊接热过程对焊接生产率发生影响。 2、焊接热源 二、焊接热源的主要特征 功率密度是指热源和工件之间有效接触的每单位面积上传送的功率,一般以每平方米或每平方厘米的瓦数表示 通常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焊接热源进行对比: (1)最小的加热面积 (2)最大功率密度 (3)在正常的焊接工艺参数条件下能达 到的温度 各种焊接热源的主要特性 三、 焊接过程的热效率 在焊接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并非全部用于加热工件,而是有一部分热量损失于周围介质和飞溅中。焊件和母材所吸收的热量称为热源的有效功率。 焊接加热过程中的热效率(或称功率有效系数)?h<1 (1)电弧焊热效率 电弧输出的功率用q表示为: q=UI 若能量不全部用于加热焊件,则加热焊件获得的有效功率为 q=ηUI η:有效功率系数 在一定条件下η是常数,主要取决于焊接方法、焊接规范、焊接材料和保护方式。 (2)电渣焊热效率 电渣焊时,由于熔池处于厚大件的中间,热能主要损失于强制焊缝的冷却滑块,热效率可达80%以上。电渣焊易使热影响区过宽,晶粒粗大,焊接接头的性能下降。 (3)电子束和激光焊接的热效率 他们的特点是能量高度集中,在进行焊接时能量损失较少,热效率可达90%以上 一、 焊接传热的基本方式 自然界中,热量的传递主要有三种基本方式:即热传导、对流和辐射。 焊接过程中,热源能量的传递也不外以上三种方式,对于电弧焊来讲,热量从热源传递到焊件主要是通过热辐射(温度越高,辐射能力越强)和热对流方式,而母材和焊丝内部,则以热传导方式。 二、传热基本定律 热传导定律 金属材料焊接时,局部集中的随时间变化的热输入,以高速度传播到构件的边远部分。在多数情况下,辐射和对流在热输入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也是构件表面热热损失的主要因素。 热传导问题由傅立叶定律来描述:物体等温面上的热流密度q*[J/mm2s]与垂直于该处等温面的负温度梯度成正比,与热导率?成正比: 其中: ?--热导率[J/mm?s?K] ?T/?n—温度梯度[K/mm] 对流传热定律 在气体和流体中热的传播主要借助于物质微粒的运动,如果这种运动仅仅由于温度差引起的密度差而造成的,则产生自然对流,如果依靠外力来维持这种运动,则产行强迫对流(如电弧和火焰的吹力效应)。 由牛顿定律,某一与流动的气体或液体接触的固体的表面微元,其热流密度q*c与对流换热系数?c[J/mm?s?K]和固体表面温度与气体或液体的温度之差(T-T0)成正比: 其中:T—固体表面温度; T0—气体或液体温度。 辐射传热定律 加热体的辐射传热是一种空间的电磁波辐射过程,可以穿过透明体,被不透光的物体吸收后又转变成热能,因此,任何物体间均处于相互热交换状态。 根据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受热物体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的辐射热量,即其热流密度q*r与其表面温度为4次方成正比: 其中:C0=5.67?10-14[J/mm2sK4],适用于绝对黑体; ?<1为黑度系数(吸收率)。 对于抛光后的金属表面, ?=0.2—0.4,对于粗糙、被氧化的钢材表面, ?=0.6—0.9,黑度系数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在熔化温度的范围内, ?=0.90—0.95。 三、

文档评论(0)

宝贝计划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