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乐器论文有关民族乐器的论文民族乐器的论文-三十六簧方笙的演奏和推广.docVIP

民族乐器论文有关民族乐器的论文民族乐器的论文-三十六簧方笙的演奏和推广.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族乐器论文有关民族乐器的论文民族乐器的论文-三十六簧方笙的演奏和推广.doc

民族乐器论文有关民族乐器的论文民族乐器的论文- 三十六簧方笙的演奏与推广 摘 要:三十六簧方笙是一种表现力丰富的加键半音笙。它音位排列科学、音域宽广,在演奏上和声丰富、转调便捷、音色甜美。如今,在独奏、小型民族乐队的伴奏、大型民族管弦乐队的合奏中都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围绕三十六簧方笙的演奏与推广展开论述,对三十六簧方笙的形成轨迹做简单梳理,分析三十六簧方笙的演奏技巧和优越性,并对其推广普及提出几点看法,以增进广大笙爱好者对三十六簧方笙的了解和关注。   关键词:三十六簧方笙;形成;演奏;推广   引言   笙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也是世界簧管乐器的鼻祖。在民间吹打乐和民族乐队的演奏中,它起着重要的融合作用。它主要用于捧、抱伴、烘托气氛。要想使笙从一个伴奏乐器成为一种独奏乐器而出现于舞台,就必须要在笙的音域、音色、音量、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改革。   自二十世纪中期以后,随着民族乐队的迅速发展和乐曲创作的复杂化,传统笙在实际演奏中出现许多不足和难以克服的困难,主要是:音量较小,音域狭窄、转调困难、不能按照作曲的需要演奏和声等等。为了满足笙独奏和笙在乐队中的需要,一些演奏家和笙的制造者对笙进行了改造,出现了加键笙、扩音笙、转盘笙、抱笙等多种形制的高、中、低音笙,音域也在不断完善。   三十六簧方笙,是由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杨大明、笙制作技师张子瑞等人在方笙的基础上,从加簧、加键、扩音三个方面进行改良而形成的。它音域宽广、音量宏大、转调便捷,既可演奏传统和音,又可演奏大小三、大小七及其转位等结构复杂的和弦及和声进行,表现性能在传统笙的基础上得到大大拓展,成为现代笙族乐器里的主角。“1986年,在湖北武汉市召开了全国笙规范化研讨会,经笙演奏家、制作家们多次研究,推荐它为改革笙的规范笙。”下面,本文就三十六簧方笙的形成、演奏和推广三方面展开论述,对三十六簧方笙的形成轨迹做简单梳理,分析三十六簧方笙的演奏技法和优越性,并对其推广普及提出几点看法。   一、 笙的历史演变概况   谈到三十六簧方笙的演奏与推广,首先要对乐器的形成轨迹有个大致的了解。三十六簧方笙是在传统笙基础上改良而成的,不论音色、音质、形制以及发音原理和演奏手法都是在保持传统风格及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因此先对笙的发展轨迹作简要梳理。   笙的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十五世纪,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和”的记载,(古时大笙称之“竽”,小笙称之“和”),西周时期的著作《诗经?小雅?鹿鸣》内写有“吹笙鼓簧”,《尚书?益稷》中也有“笙镛以间”的记载。由此可见,笙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在先秦时期,笙作为重要的吹奏乐器,曾经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唐诗曰“凤凰三十六,碧天高太清”,“玉桃花片落不尽,三十六簧能唤凤”;在陈杨的《乐书》(成书于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 年) 记有“今太常笙浊声以十二,中声十二,清声十二,俗呼曰‘凤笙’孟蜀主所进。”此笙有浊、中、清三组音组成,每组都由十二个半音组成。以上证明唐代就有36 簧半音笙。   然而自唐代以后,由于外域音乐传入,尤其是“燕乐”的兴起和弹拨乐的广泛使用,笙开始衰弱,并从原先的主奏、领奏乐器逐渐跌落为戏曲说唱乐队中的伴奏乐器。之后,笙离开宫廷,流入民间,发展非常缓慢,簧管数日益减少。到宋、元、明、清时期,普遍应用的笙为十七簧圆形笙,外观基本和现代笙一样,但受音域和转调困难等因素的限制,只用于民乐合奏或为地方戏曲伴奏,完全失去了领奏、主奏的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以著名的笙演奏大师胡天泉、闫海登两位先生为代表,他们以“ 凤凰展翅” 、 “ 晋调” 等曲目重新将笙推向了独奏舞台。为了满足笙独奏和笙在乐队中的需要,一些演奏家和笙的制造者对笙进行了改造,出现了加键笙、扩音笙、转盘笙、抱笙等多种形制的高、中、低音笙,音域也在不断完善。成功研制的现代笙完全替代了传统笙在乐队中的使用,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笙在乐队中转调难、音域不全的缺陷。   二、三十六簧方笙的形成及其性能的优越性   (一)三十六簧方笙的形成   三十六簧加键扩音方笙是由北京民族乐器厂管乐技师孙汝桂、中央民族乐团笙演奏家王慧中和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笙演奏家杨大明共同研制的。其结构采用的是流行于河南、安徽一代的方笙形制,将36根笙管分前、中、后三排平行排列,左右两边开口,并在笙管上加共鸣管;其外观造型仍保持了“凤型”这一传统风格,有凤头(长的吹咀嘴)、凤身(笙斗部)凤尾(笙苗部),做工精美,不失民族特色(见下图)。在30 多年的不断研制、改革和实践中,三十六簧加键扩音方笙已经日趋完善, 音域g至#f3 (近三个八度), 极大地提高了表现力。   三十六簧方笙图   不少演奏家、教育家被该笙的优越性能所吸引,很快就接受使用,并创作演出了

文档评论(0)

youyang9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