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历史大题训练与知识归类总结整理教师版解读.docVIP

2015年历史大题训练与知识归类总结整理教师版解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5年高考备考 历史大题训练与知识归类总结 一、天灾类别 1.实施救治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禀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 唐朝建立后,与武德七年(公元624)颁布?赋役令?,其中租庸调制中有“损免”(亦称“灾免”,即因为受灾而减少或免去租庸调)制度的规定,其主要内容是: “诸田有水旱虫霜为灾处,据现营田,州县检灾(核实灾情),具帐申省,十分损四以上,免租;损六以上,免租调;损七以上,课役全免。若桑麻俱损者,各免调。若已役已榆(“榆”:缴纳的意思),听免其来的,经二年后,不在折限(“折”:减免的意思)。另据《唐律疏议》规定:“其应损免者,皆主司合言。主司,谓里正以上。里正须言于县,县申州,州申省,多者奏闻。” ———《唐宋田赋的“损免”与“灾伤检放”论稿》 材料三 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注:宴请百姓)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摘自《梦溪笔谈》 材料四 “凡荒政十有二:一曰备祲(注:不祥之气);二曰除孽;三曰救荒;四曰发赈(注:发仓救济);五曰减粜;六曰出贷;七曰蠲赋(注:免除赋税);八曰缓征;九曰通商;十曰劝输;十有一曰兴土筑;十有二曰集流亡。” ———《大清会典》 材料五 “岁遇水旱,则遣官祈祷天神、地神、太岁、社稷。至于(皇帝)视旨圜丘(又称祭天台),即大雩(求雨祭名)之义。” ——摘自《清朝文献通考》 问题: (1)据材料一,概况指出并分析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1.(1) 观点(2分):主张国君(或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评价(2分):孔子的主张一方面体现了“仁”的思想;另一方面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单一化,担忧个人实施救济会损害国君的权威,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 (2)据材料二提供的有关历史信息,说明唐朝前期对田赋灾免做出的原则性规定包括哪些方面? (2)包括自然灾害的种类、自下而上的报灾与自上而下的核灾程序、减免的依据、减免的具体项目与先后次序、减免的年限等方面.(每点1分。总分不超过3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范仲淹救灾的具体措施。(不得摘抄原文)(2分) (3)允许百姓竞渡,提供饮食;鼓励佛寺大兴土木。(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根据材料四和材料五,概括清代救灾的特点。(2分) (4)迷信色彩浓厚:措施多样。(每点1分,共2分。其它合理表述.可酌情给分) ★(5)简要说明我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对救灾的影响。(4分) (5)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调配人力、物力;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官僚主义、贪污腐化给救灾带来不利影响。(每点1分。其它合理表述。可酌情给分) (6)从我国古代的救灾措施中你得到那些启示?(2分 (6)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破除迷信,科学救灾。 2、近来雾霾天气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现代社会对健康的关注已提到相当的高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光绪年间京城曾出现一次严重的“霾灾”,数日不散,慈禧太后也曾令人在紫禁城内“祭天驱霾”。而民间遇有“霾灾”出现时,人们多到龙王庙前拜求龙王“驱霾祈雨”,并在庄稼种植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初春,出现了一次 “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古代北京“霾灾”的记载》 (1)材料一中,清代官民面对“霾灾”采取了哪些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8分) ??答:(1)做法:祭天敬神;调整种植方式。(4分)原因:科技水平落后;“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小农经济为主体。(4分) 材料二? 近代中国知识界较早就开始关注空气污染问题。当时的报刊对近代西方工业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大气污染现象多有报道评论,并警

文档评论(0)

阿里山的姑娘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