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绪论
大纲:本章主要讲述了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包括资源、自然资源的定义,自然资源的类型,农林业自然资源的分类,特征,自然资源的形成和发展,我国自然资源的概况,干旱和半干旱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战略与农业发展前景。要求同学们了解干旱半干旱区资源的总体情况,并能够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从维护生态平衡角度出发,分析资源利用和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提出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资源的战略。
资源:指环境中能为人类直接利用,并带来物质财富的部分。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人力、资金、技术)
自然资源: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以及生成这些成分的环境功能,称为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的类型
地理分类
根据自然资源的形成条件、组合状况、分布规律等分类:气候、水、生物、土地、矿产和海洋资源。 这是应用较多的一种分类方法。
特征分类
按照自然资源本身所固有的属性进行分类,将自然资源分为耗竭性资源和非耗竭性资源。
耗竭性资源 包括可更新资源,如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不可更新资源,如矿产资源。
非耗竭性资源 包括恒定性资源(气候资源、潮汐能、原子能等)与易误用性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
利用分类
根据人类不同的利用方向,可将自然资源按照经济部门进行分类:如农业资源、工业资源、能源资源、旅游资源、医疗卫生资源等。
自然资源的特点
1)、可塑性和演变的不可逆性
在利用功能和效益上具有可塑性,如土地资源,产量高低可变。
自然资源总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就其性质来说,这种演变过程是不可逆的。
2)、数量的有限性和潜力的无限性
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尤其是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性使得自然资源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总是有限的。
多数资源可以更新和循环利用,非耗竭性资源可以长用不衰,替代资源会层出不穷。
3)、自然资源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自然资源实际上是一个由资源-生态-社会经济组合而成的复合体系。
各种自然资源在生物圈中互相依存、互相制约,构成了完整的资源生态系统。如森林遭过度砍伐,会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等问题。
4)、时空变化的不平衡性与节律性
自然资源的形成和演变,是地球系统形成和演变的结果。它只在一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区域内进行,由此决定了自然资源的这一特征。如水资源的数量由降雨量决定,而降雨也有季节、年际的变化。
自然资源地域分布上的不均匀性表现在地带性特征和非地带性特征。
5)、自然资源的多层次性与多功能性
如全球-大洲-国家-地区-省-县-乡-村等。
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如森林,可提供木材、燃料、林副产品,也可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观光旅游等;水资源可用于农业、工业、生活用水等。
第二章
本章主要讲述了干旱区半干旱区自然资源形成的背景,具体包括干旱半干旱的界定,中国干旱区自然资源形成的古地理过程,古地理过程对现代环境的影响,重点和难点是自然资源形成的古地理过程——森林过程,草原化时期和荒漠化时期的特征。
干旱和半干旱区的界定:
通常,将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称为干旱区,年降水量200~500毫米的地区称为半干旱区。
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工作委员会将干燥度大于 2.0的地区称为干旱区,干燥度1.5~2.0的地区称为半干旱区。
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问题会议上由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等机构提出的荒漠化图以干旱指数P/ETP来确定干旱区界线。P表示降水,ETP表示蒸散,蒸散是用彭曼方法计算的,考虑了大气温度、风和太阳辐射。 P/ETP 0.03的地区为极端干旱区,0.03 P/ETP0.2的地区为干旱区, 0.20 P/ETP0.5的地区为半干旱区。
中国干旱区自然资源形成的古地理过程
一、森林化(过程)时期——早第三纪湿润期
这一过程更早可推至中生代的中、后期,主要发展在新生代,即早第三纪这一地质历史时期。早第三纪初期的我国北方大陆,由于白垩纪后期以来地壳构造运动相对转弱,地表剥蚀夷平作用成为主要的外营力,地势趋于平坦,古地中海——特提斯海仍占据我国西南广大地区,大气环流受行星风系所控制,平缓而稳定,气候分带不甚明显。我国北方冬季并无寒冷气团的侵袭,全年保持暖热而湿润的气候。在这种气候条件下,降水丰沛;热量充足;林木葱郁,生物繁盛,大地一片生机盎然。
纵观早第三纪我国北方土地形成的过程与地理特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自白垩纪晚期以来,地壳构造运动相对平稳,地表经长期剥蚀夷平,呈准平原化。
(2)气候主要为行星风系环流所控制,北部多受西风环流影响,湿润多雨;但南部夏季为亚热带高压所占有;西北地区盛行东北信风,相对干燥温凉。
(3)全境除西北地区(新疆、柴达木盆地、甘肃西部)为亚热带稀树草原外,其它地区均属森林环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