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生命的本质特征
I.什么是生命(life)?
①从生物学角度的定义:由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组成的多分子体系,它具有不断自我 更新、繁殖后代以及对外界产生反应等的能力。
②从物理学角度的定义——“负熵”(P53):生命的演化过程总是朝着熵减少(增加负 熵)的方向进行,一旦负熵的增加趋近于零,生命将趋向终结,走向死亡。
③从生物物理学角度的定义 —— 三要素:物质、能量、信息
在生物体的整个运动过程中,贯穿了物质、能量、信息三者的变化、协调和统一。
II.生物的分界系统
三界系统:植物界(Plantae)、动物界(Animalia)、原生生物界(Protista)。
原生生物界:单细胞的生物、一些简单多细胞动物和植物。(原生动物和藻类等)
五界系统: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和原核生物界。
分类标准:核膜有无及营养方式
六界系统:20世纪70年代,陈世骧
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蓝藻界,细菌界,病毒界(真核生物总界、原核生物总界、 无细胞生物总界)
二.物质基础
组成生命的化学元素
地球上的物质是由92种元素组成的,生物有机体也是,但生命所必须的元素约二、三十种(25)(P13) 常量元素(11种) 微量元素(14+2)
生物有机体重量的98%是由氧、碳、氢、氮、钙及磷等6种元素组成
组成地壳重量的98%元素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生命过程遵循一切化学及物理学规律。
单 糖(monosaccharide):构成糖的最小单体,包括三碳糖、四碳糖、五碳糖(戊糖)、六碳糖(己糖)、七碳糖及八碳糖 最简单的单糖(三碳糖)
有机体内的重要单糖: 葡萄糖与果糖——结构异构体(最常见的单糖)
葡萄糖与半乳糖——立体异构体
双 糖——由两分子单糖脱水缩合而成,水解后可形成两分子单糖。
最常见的双糖: 麦芽糖——两分子葡萄糖缩合而成
蔗糖——一分子葡萄糖与一分子果糖缩合而成
乳糖——由一分子葡萄糖与一分子半乳糖缩合而成
3.多 糖(Polysaccharides) :由多个单糖分子脱水缩合而成
1.淀粉(Starch)与糖原(Glycogen) —由葡萄糖分子以α-1,4-糖苷键连接而成
淀粉——植物体内贮藏的主要碳水化合物,以颗粒形式存在于植物细胞的质体内,是生物 主要的能量来源。
糖原——动物体内贮藏的主要碳水化合物。分子量较大(积木分子数一般超过10,000),其 分子比支链淀粉的分支更多,多贮藏于动物肝脏与肌肉中。
2.纤维素(Cellulose) —由葡萄糖分子以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不分支。
纤维素是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植物细胞壁主要是由纤维素组成。
由于水解α-糖苷键的酶不能水解β-糖苷键,所以人体不能消化纤维素。
蛋白质(Proteins )
1.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一级结构—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二级结构—邻近几个氨基酸形成的一定的结构形状。如:α-螺旋、β-折叠
三级结构—整条肽链盘绕折叠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形状。如:纤维蛋白和球状蛋白
四级结构—肽链之间的位置和结构。只存在于由两条以上肽链组成的蛋白质。(亚基 (subunit)
肽链的两端有不同结构和性质: 一端的氨基酸残基带有游离氨基,称氨基端;另一端的氨基酸残基带有游离羧基,称羧基端.
2.DNA双螺旋结构
两条反向平行的核苷酸链共同盘绕形成双螺旋(右手螺旋),糖-磷酸-糖构成螺旋主链,位于外部
两条链的碱基都位于内部,碱基平面与螺旋轴垂直
两条链对应碱基呈配对关系 A=T G≡C
螺旋直径约2nm,螺距3.4nm, 每一螺距中含 10 bp
A+G=C+T、G=C、A=T
同种生物的不同组织的碱基组成相同;不同生物的同种组织的碱基组成不同;年龄、营 养、环境不影响碱基组成。
3.RNA的结构
单链 局部碱基能配对形成双螺旋,不能配对的区域形成突起(环)
核糖核酸(RNA)分为:信使RNA(mRNA)
转运RNA(tRNA)
核糖体RNA(rRNA)
细胞结构
1.细胞特征及研究方法
结构:原核细胞(prokaryotes)真核细胞(eukaryotes)
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