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2009年开展调查的6种教程分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云南省2009年开展调查的6种 主要外来入侵生物 一、薇甘菊 (一)起源与分布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 B. K.)别名山瑞香、蔓菊、(小花)假泽兰、米甘草、(小花)蔓泽兰 等。菊科,假泽兰属,多年生 植物。原产热带南美洲和中美洲,现已遍布于南亚、东南亚各国,以及中国的香港、广东和台湾 等省区此外,澳大利亚昆士兰地区最近相继发现 薇甘菊的蔓延并对该地区的自然资源影响显著,被列为昆士兰四大湿性恶草之首。薇甘菊在中国 最早发现于香港。确定19世纪末薇甘菊已引种栽培至香港。目前,已知薇甘菊在广东省境内己蔓延到35个县市区以及云南德宏州。 (二)识别特征 多年生菊科草质或稍木质藤本,茎细长,匍匐或攀缘,多分枝,被短柔毛或近无毛。茎中部叶三角状卵形至卵形;叶柄长2-8cm,上部的叶渐少,叶柄亦短。 头状花序多数,在枝端常排成复伞房花序状,花序梗纤细,顶部的头状花序花先开放,依次向下逐渐开放,全为结实的两性花。 花有香气;花冠白色,管状,檐部钟状,5齿裂。 瘦果长1.5-2.0mm,黑色,被毛,具5棱,被腺体。 (三)生物学/生态学 幼苗初期生长缓慢,苗龄30 d的幼苗高1.1cm,以后随苗龄的增长而加快,光照不足会强烈抑制幼苗生长发育。薇甘菊茎杆合计生长速度可达1107m/年。 薇甘菊每年都可开花结实。小花从现蕾至盛开的时间为5d,开花后10-12d内种子成熟。种子成熟后在植株上存留7-10d,待冠毛完全舒展,借风或外力作用散播出去 薇甘菊小花在日中太阳光照最强的中午时开放,小花的花粉数量大,每朵小花花粉量高达1275-2377粒。薇甘菊花的结实率与光照时间长短有密切关系。 (四)主要危害 薇甘菊生长迅速,茎节随时可以生根并繁殖,具有丰富的种子,能快速传播并覆盖生境,对森林、农田、经济作物甚至园林绿化产生巨大的危害。 在我国广东沿海地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薇甘菊的主要入侵为害对象是自然次生林、水源保护林、果园、耕荒地、海岸滩涂、红树林等。 林地甚至变成为单优的薇甘菊群落。 据香港有关部门2001年统计,香港郊野公园及其临近地区,薇甘菊的覆盖面积已达9289公顷。 (五)防治方法 1. 物理防治 人工拔除,火烧。 2. 化学防治 除莠剂:2,4-D、2,4,5-T、草甘膦、森草净、氯化钠溶液和乙酸溶液。 3. 生物防治 假泽兰滑蓟马、半翅目的网蝽 、长喙小蝽、鞘翅目的Desmogramma conjuncta?Echoma marginata?Echoma fquadristillata、Physimerus pygmarus和Pseudoderelomus baridiiformis,以及螨类的下毛瘿螨、鳞翅目小蓑蛾科的小蓑蛾、假泽兰瘤瘿螨、薇甘菊柄锈菌。 二、肿柄菊 (一)起源与分布 肿柄菊(Tithonia rotundifolia)别名墨西哥向日葵,菊科肿柄菊属。原产墨西哥、中美洲。喜温暖、向阳及排水良好的土壤。 我国云南、广东、海南、福建、广西有栽培或逸生。原产于墨西哥,本世纪初传入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已呈野生状态。广泛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 (二)识别特征 株高1.5—2m。叶互生,广卵形,叶背沿脉有毛,下部叶3浅裂。头状花序顶生,花梗顶部膨大,花鲜橙红色,花径5—8cm,花期6—9月,果熟期8一l0月。 (三)生物学/生态学 肿柄菊为一年生草本植物,而在云南逃逸的肿柄菊呈亚灌木状生长,基部多分枝形成丛状,植株高度2—5米,种子很小,千粒重仅为4.6—6.5克。种子易借助风力或附着交通工具、流水和人畜广泛散播。种子萌发率29.5%—55.5%。 肿柄菊能通过靠近地表的茎或倒伏枝进行克隆繁殖,在其5—10月的生长旺季克隆繁殖现象相当普遍,通过这种特别的克隆繁殖方式,肿柄菊能形成密实的单优势种群落。肿柄菊为密集型克隆植物,能形成强大的垄断格局。 肿柄菊为单优势种群落,群落外貌表现出小斑块状散生、长带状集群分布和大面积集群分布三种类型。群落结构的调查分析表明,不同生境和不同气候类型下肿柄菊都能形成单优势种群落,其地上生物量占群落地上总生物量的93.6%—96.8%。伴生植物种类不多,常为一些适应性强和分布范围广的一、二年生或多年生杂草,伴生植物的地上生物量仅占群落地上总生物量的3.2%—6.4%。 (四)主要危害 农田周围生长的肿柄菊已经在田地边或部分农田内杂草化生长,其植株密度、高大的主体和较强的繁殖能力,形成单一优势种群落,彻底清除极为困难,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危害。 肿柄菊目前逃逸的地区集中在云南植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热带、亚热带地区,随着肿柄菊大面积单一优势种群落在这些地区的进一步扩增,不断排挤本土植物,无疑会对云南丰富的植物多样性造成威胁。 防治方法 1. 肿柄菊为喜光植物,在郁闭度大的林地

文档评论(0)

金不换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