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 矿井水灾防治 第一节 基本概念及理论概述第二节 矿井防治水 第三节 矿井突水事故处理
一、 矿井水灾及其对生产的影响
二、 矿井充水程度指标三、矿井水灾发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四、矿井水灾的影响因素五、 造成矿井水灾的主要原因一、矿井水灾及其对生产的影响
矿井水对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由于矿井水的存在,在采掘工作面可能出现淋水,使空气湿度明显增加,顶板破碎,对劳动条件及生产效率影响很大; (2)由于矿井水的存在,在生产中必须进行排水,水量越大,排水费用越高,势必增加煤炭生产成本;
(3)矿井水对各种金属设备、钢轨和金属支架等,均有腐蚀作用,这就缩短了生产设备的使用寿命; (4)当井下突然涌水或其水量超过矿井排水能力时,则会造成矿井水灾,给生产带来严重影响。二、矿井充水程度指标 生产矿井常用含水系数(KB )或矿井涌水量(Q)两个指标来表示矿井充水程度。1. 含水系数含水系数又称富水系数,它是指生产矿井在某时期排出水量Q(m3)与同一时期内煤炭产量P的比值,即矿井每采1t煤的同时,需从矿井内排出的水量。含水系数KB的计算公式为KB = Q/P 根据含水系数的大小,将矿井充水程度划分为以下4 个等级:①充水性弱的矿井:KB 2 m3/t ②充水性中等的矿井:KB = 2~5 m3/t③充水性强的矿井:KB = 5~10 m3/t ④充水性极强的矿井:KB 10 m3/t 。
2. 矿井涌水量 矿井涌水量是指单位时间内流入矿井的水量,用符号Q 表示,单位为m3/d 、m3/h、m3/min。 根据涌水量大小,矿井可分为以下4个等级①涌水量小的矿井:Q 2 m3/min ;②涌水量中等的矿井:Q = 2 ~5 m3/min ;③涌水量大的矿井:Q = 5~15 m3/min ;涌水量极大的矿井:Q 15 m3/min。 3. 矿井突水点突水量等级划分其等级标准是 ①小突水点涌水量:Q≤1m3/mi ②中等突水点涌水量:1 m3/min Q ≤10 m3/min ;③大突水点涌水量:10 m3/min Q≤30 m3④特大突水点涌水量:Q 30m3/min。三、矿井水灾发生必须具备的基本1.常见的矿井水源 1)大气降水 幻灯片8(2)地表水地球表面江、湖、河、海、水池、水库等处的水均为地表水,它的主要来源是大气降水,也有的来自地下水。煤矿在开采浅部煤层时,地表水经过有关通道会进入煤矿井下,形成水患,给生产和建设带来灾害。3)潜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隔水层以上的地下水(图1-1-3 )称为潜水(4)承压水处于两个隔水层中间的地下水,称为承压水(或称自流水),(5)老空积水 已经采掘过的采空区和废弃的旧巷道或溶洞,由于长期停止排水而积存的地下水,称为老空积水。(6)断层水 处于断层带中的水,称为断层水。2. 矿井水灾的通道 水源与煤矿井下巷道等工作场所的通道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1)煤矿的井筒;(2)断层裂隙;(3)采后塌陷坑;(4)石灰岩溶洞陷落柱;5)古井老塘及封堵不严的钻孔。四、矿井水灾的影响因素 影响水源进入矿井井巷造成水灾的因素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一)自然因素 1.地形盆形洼地,降水不易流走,大多渗入井下,补给地下水,容易成灾。 2. 围岩性质围岩为松散的砂、砾层及裂隙、溶洞发育的硬质砂岩、灰岩等组成时,可赋存大量水,这种岩层属强含水层或强透水层,对矿井威胁大;围岩为孔隙小、裂隙不发育的粘土层、页岩、致密坚硬的砂岩等,则是弱含水层或称隔水层,对矿井威胁小。当粘土厚度达5米以上时,大气降水和地表水几乎不能透过。 3.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主要是褶曲和断层4.充水岩层的出露条件和接受补给条件充水岩层的出露条件直接影响矿区水量补给的大小。充水岩层的出露条件包括它的出露面积和出露的地形条件。(二)人为因素 1.顶板塌陷及裂隙 2.老空积水3.未封闭或封闭不严的勘探钻孔
五、造成矿井水灾的主要原因 (1)地面防洪、防水措施不当或管理不善,地表水大量灌入井下,造成水灾;(2)水文地质情况不清,井巷接近老空积水区、充水断层、陷落柱、强含水层以及打开隔离煤柱,未执行探放水制度,盲目施工,或者虽然进行了探水,但措施不当(3)井巷位置设计不当;(4)施工质量低劣,致使矿井井巷严重塌落、冒顶、跑砂,导致透水;5)乱采乱掘,破坏防水煤岩柱造成突水;6)测量错误,导致巷道穿透积水区
(7)无防水闸门或虽有而管理、组织不当,造成透水时无作用而淹井;(8)排水设备能力不足或机电事故造成;9)排水设施平时维护不当,如水仓不按时清挖,突水时煤、岩块堵塞水井,致使排水设备失去效用而淹井等。
第二节 矿 井 防 治 水一、地面水防治技术二、井下防治水技术
矿井防治水的基本方针煤矿水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