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教案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物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 生物表面活性剂概述 表面活性剂是一类少量加入就能大幅度降低溶剂表面张力,并能明显改变体系的界面性质和状态,从而产生润湿、乳化、起泡、洗涤、分散、抗静电、润滑、加溶等作用的两性化合物。表面活性剂能在相界面上形成分子层,具有降低界面能量的特性,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目前,大多数表面活性剂主要以石油为原料经化学合成而来,由于受化工原料、产品的理化特性及其在生产和使用过程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等原因,使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前景受到极大的挑战。 图1. SDBS 为了改进和提高表面活性剂的性能,研究人员开始利用生物技术合成表面活性剂即生物表面活性剂。生物表面活性剂是指利用酶或微生物通过生物催化和生物合成法得到的具有一定表面活性的代谢产物。它们在结构上与一般表面活性剂分子类似,即在分子中不仅有脂肪烃链构成的非极性憎水基,而且含有极性的亲水基,如磷酸根或多烃基基团,是集亲水基和憎水基结构于一身的两亲化合物。与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相比,除具有降低表面张力、稳定乳化液和发泡功能外,生物表面活性剂还具备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结构复杂;乳化和破乳能力强;无毒、用量少;与生态环境相容,能被微生物完全降解等优良性能,因而生物表面活性剂属“绿色表面活性剂”。由于具有上述优良特性,生物表面活性剂将逐渐取代化学合成表面活性剂,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环境工程、石油工业、污水处理、生态修复和化妆品等领域。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形成是依靠微生物对培养基的生物降解而完成的,作为培养基的可以是正构烷烃、植物油、糖类甚至工业废料。许多微生物都可以仅依靠烃类为单一碳源生长,如:酵母菌和真菌主要利用直链饱和烃,细菌则除了降解异构烃成环烷烃意外,还利用不饱和烃和芳香族化合物。在微生物利用烃类时,烃类必须通过外层亲水细胞壁进入细胞内,在烃降解酶的作用下而被降解,为了解决烃基质的憎水性问题,各种微生物都产生有利于烃基质被动扩散而进入细胞内的效应,也就是生成了表面活性剂,使培养基中的烃基质乳化,从而使烃基质能够进入细胞内。一些细菌和酵母菌分泌出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Pseudomonas sp.产生的鼠李糖脂或由Torulopsis sp.产生的槐糖脂。另一些微生物产生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Candidalipolytica和Candida tropicalis在正构烷烃中培养时产生细胞壁结合脂多糖,Rhodococcus erythropolis、Arthrobacter paraffineus和Mycobacterium sp.产生非离子海藻糖脂。 生物表面活性剂研究概况 早在20世纪40年Zobell在研究硫酸盐还原细菌从沙粒中释放原油的机制时就指出微生物产生表面活性剂是细菌驱油的主要机制之一1949年利用假单胞菌生产生物表面活性剂鼠李糖脂1955年Hasking发现黑粉菌在葡糖糖培养上可产生赤藓糖醇甘露糖和高级脂肪酸酯化的糖脂1957年捷克的Dostalek和Spum把脱硫弧菌Desulfovibrio)和假单胞菌同糖蜜一起注入油层原油产量提高他们认为可能是细菌产生的表面活性物质改变了岩石油水三相系统的界面张力所60年代后石油工业开始发展微生物对烃类物质的乳化机制引起关注对提取的微生物表面活性剂集中于结构性能生物合成及调控的研究1968年Arima等首次从枯草芽胞杆菌发酵液中发现表面活性素(Surfactin),该化合物具有较强的表面活性,属于脂肽类表面活性剂。1979年Belsky从乙酸不动杆菌的发酵液中分离出由杂多糖和脂肪酸构成的脂多糖20世纪70年代后期,研究发现可以利用生物合成法生产生物表聚甘油脂肪酸酯1996年张念湘用硅胶吸附糖和脂肪酶在有机溶剂中与乙酸酐酰化合成糖脂1997年Nakayama等利用重组枯草杆菌生产一种新型的Surfactin2001年Veenanadig等将枯草杆菌FE-2接种在以小麦糠为原料的30L的生物反应器中得到一种能分散有机磷杀虫剂Fenthion的生物表面活性剂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出现了一些新型生物表面活性剂,如蔗糖酯是一种新型的多元醇型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赵裕蓉等将解烃棒状杆菌接种在以蔗糖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能够产生蔗糖酯,并对其进行了定性定量检测目前,英国加拿大和日本等国家的研究人员对生物表面活性剂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制了一些新型表面活性剂,极大地拓宽了表面活性剂的应用领域国内对生物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较晚,大多数处于实验研究阶段,主要针对生物表面活性产生菌的筛选和培养条件的优化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生物表面活性剂化学结构分为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如绿脓杆菌产生的鼠李糖脂红色球菌产生海藻糖脂和酵母菌产生的槐糖脂等含氨基酸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如枯草杆菌产生的脂肽和棒状杆菌产生的脂蛋白等磷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脂肪酸类

文档评论(0)

ss5586337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