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立意?策略] (1)本题考查本专题主干知识“服饰变化”,注重基础,设问平实,体现了对主干基础知识的重视。 (2)解答关键在于掌握好学科主干知识中的基本考点,根据材料所得有效信息,联系基础知识归纳出得分点。 (3)复习备考中,做好“抓纲守本”工作,即按照考试大纲对学科主干知识,进行系统全面复习,确保记忆准确,理解到位,不留死角。 返回目录 第18讲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命题研析对策 仿真对测1 20世纪60年代末,灰、绿、蓝成了中国服装的主色调,肥、大、宽成了中国人服装的基本式样,军装和“干部服”盛行,这反映出( ) A.国人追求舒适的生活方式 B.国家贫穷落后 C.“左”倾思想盛行 D.当时的世界时尚 返回目录 第18讲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命题研析对策 C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知识运用能力。由题干的“20世纪60年代末”和“军装和‘干部服’盛行”,并依据所学知识:20世纪60年代由于受政治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故选C项。A、B、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 返回目录 第18讲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命题研析对策 命题二 考查解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能力 典题例证2 [2013?浙江卷] 据《中国近代报刊史》,《时务报》初创时,每期只销4000份左右,半年后增至7000份,一年后达到13 000份,最多时销达17 000份,创造了当时国内报纸发行量的最高纪录。这一现象说明( ) A.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通民众欢迎 B.《时务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C.维新派有效利用新式媒介开启民智 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 返回目录 命题研析对测 第18讲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C [解析] 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了近代中国传播媒介的更新,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A项应发生于民国时期,与题目中的《时务报》创办和发行的时间(19世纪末)不符,故排除;B项应为《昭文新报》的创办,与题目中的信息“《时务报》”不符,故排除;晚清时期,中国的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状态,故D项中“市场需求极大”的表述与史实不符,应排除。《时务报》之所以销量不断增加,是因为其广为宣传变法图存的思想,开启了民智。故本题应选C项。 返回目录 第18讲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命题研析对策 [立意?策略] (1)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了近代中国传播媒介的更新,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2)抓住关键信息“《时务报》”,该报为维新派兴办的报刊,通过销量增长分析出这是维新派的有效宣传方式。 (3)复习备考中,应准确记忆历史知识点,以便于用从材料中提炼出的有效信息和知识建立联系。 返回目录 第18讲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命题研析对策 仿真对测2 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可见《上海新报》创办的目的是( ) A.报道国内外大事 B.娱乐大众 C.宣传政治主张 D.传播商业信息 返回目录 第18讲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命题研析对策 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列强的文化侵略的理解能力。提取材料信息“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可知创办报纸的目的是互通商业信息。 返回目录 第18讲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命题研析对策 命题三 考查对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 典题例证3 [2013?天津卷] 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返回目录 命题研析对测 第18讲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A [解析] 本题以武昌起义后中国报刊数量的迅速增加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现象因果关系的理解能力。在解答因果类题目时,需留意与时间有关的信息,防止落入命题者在“时间错位”上设置的陷阱。武昌起义发生于1911年10月,发生后的半年内大致截止到1912年的3月。B项《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3月,显然不能成为其主要原因;C项大力提倡白话文是在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时期,时间上也不符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