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项目建议书
——无锡市“感知公路”建设实施方案
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2009年12月一、项目概述 0
二、项目的必要性 0
1、项目背景 0
2、项目的国内外现状 1
2.1 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应用 1
2.2 交通信息采集 2
2.3 公路管理 3
2.4 公路设施及联网 3
3、无锡市公路的建设现状 4
4、项目的应用前景 4
三、项目研究目标和内容 4
1、无锡市公路管理与服务应急指挥系统 4
2、交通流量检测系统 5
3、巡查指挥车辆移动监控系统 5
4、重点路桥实时监控系统 5
5、路网信息可变情报板 6
6、公路三维影像系统 6
7、公路出行服务系统 6
8、PDA巡查管理系统 6
9、编制《无锡市干线公路数字化建设规范》 7
四、项目实施技术方案 7
1、技术方案内容 7
1.1 无锡市公路管理与服务应急指挥系统 7
1.2 交通流量检测系统 8
1.3 巡查指挥车辆移动监控系统 9
1.4 重点路桥实时监控系统 11
1.5 路网信息可变情报板 13
1.6 公路三维影像系统 14
1.7 公路出行服务系统 16
1.8 PDA巡查管理系统 17
1.9 编制《无锡市干线公路数字化建设规范》 18
2、技术方案的可行性 18
五、项目预算和计划进度 18
一、项目概述
无锡市“感知公路”建设与实施项目源于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8月7日在无锡考察时提出的“感知中国”的概念。
项目的总体思路是立足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管理效率、提高服务水平,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有效的集成运用于无锡公路管理与服务应急指挥系统,建立实时、准确、高效的“感知公路”中心。
该项目以“无锡市公路管理与服务应急指挥系统”和“编制《无锡市干线公路数字化建设规范》”为基础,建立一个从交通流量检测、公路三维影像、重点路桥监控到公路车辆管理、公路出行服务及路网信息发布的主方位立体化网络。
该项目的实施,将会使得人们出现在公路上,就会“感知”到一系列相关信息。包括驾驶员、出行人员、公路路政人员、公路管理者在内的人都将感知到公路带来的巨大便利。
二、项目的必要性
1、项目背景
在人类的整个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多次巨大的信息变革。每一次信息变革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推动作用信息技术, 使之产生飞跃式的进步。在2005年的突尼斯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 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物联网,即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物联网”是美国奥巴马政府视为解决经济危机的突破点,因此极为重视。2009年8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考察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时,提出尽快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者叫“感知中国”中心。
国家信息产业部曾做出预测,未来5~10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13000亿美元,中国作为世界首屈一指的制造中心,将会取得快速增长。而物联网的建设离不开其应用,无锡市“感知公路”建设与实施项目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
2、项目的国内外现状
2008年底,IBM公司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抛出“智慧的地球”这一概念,其战略核心就是建设“物联网”。IBM认为建设智慧地球需要三个步骤:首先,各种创新的感应科技开始被嵌入各种物体和设施中,从而令物质世界被极大程度的数据化。第二,随着网络的高度发达,人、数据和各种事物都将以不同方式联入网络。第三,先进的技术和超级计算机则可以对这些堆积如山的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将生硬的数据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洞察,并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行动决策。
美国的“感知公路”研究可追溯至圣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Auto.ID中心在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的支持下提出了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的概念。2003年9月Auto.ID中心发布的规范提出PML(物品标识语言)的概念。目前一些应用的系统原型已经建立起来,但是具体规范仍在制定中;日本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UID Center(泛在识别中心)中心于2003年3月成立,提供了多制式的通信接口以处理不同种标签和读写器的信息,因而得到了日本政府经济产业省和总务省以及大企业的支持。
全球的物联网关键技术——RFID标准呈三足鼎立的局面,国际标准ISO的lE1C080、美国的EPCgrobale和日本的UID标准争执不下,三者技术差别不大但却互不兼容。由于涉及到很多重要领域和国家信息安全,很多国家都重视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希望提出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标准。
国内物联网发展速度极为迅猛,其最高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中国慢性呼吸道疾病呼吸康复管理指南解读课件.pptx VIP
- SAE J588-2000 总宽度小于2032mm的机动车用转向信号灯.pdf VIP
- 双减背景下新课标单元整体作业分层设计案例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4).docx VIP
- 应征入伍服兵役高等学校学生国家教育资助申请表1(样表).docx
- 2023年少儿迎春杯六年级初赛竞赛试题数学.docx VIP
- 光伏电站一体化监控统一管理平台项目建设技术方案.docx VIP
- 《宋史·舆服志》服饰词汇研究.pdf VIP
- 竞选体委演讲稿PPT.pptx VIP
- 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功能区划.pdf VIP
- 水下测量技术方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