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胡适出发,再探民国教育分析.docVIP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周质平、马勇、张海涛三人谈: 从胡适出发,再探民国教育 12周质平:蔡元培兼容并包更大的意义是学术与政治分离 3马勇:中国从古代到近代,始终没有现代教育 4马勇:所有权多样化是民国教育成功的内在动力 5张海涛:中国教育体制正向自由开放的方向前进 6周质平:毛泽东与邓小平的不同,就在于一个谈主义一个谈问题 核心提示:在那段风雨如晦、战乱频仍的时代里,民国教育如夤夜中的火把,顽强地照亮一个民族的未来。回溯历史,那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仍然有着超越时空的震撼力:蔡元培、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胡适、竺可桢、刘文典……   先生们的背影早已渐行渐远,但他们用笔挺的身姿诠释了民国的风骨,用黑板上的娟秀文字滋养了一代学子。他们的坚持,延续了中华文化的血脉,开创了战火不断、弦歌不辍的时代奇迹。   几十年过去了,现代的中国人已经很难理解那个激荡的时代。在教育产业化的大潮之下,中国教育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经历过那个时代教育的钱学森先生在晚年问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老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与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   人才不能批量生产。民国教育既仰仗了典雅、古朴的民初之风和波澜壮阔的五四之风,又有赖于一大批民国学人的风度、气质、胸襟、学识和情趣,非靠一日之功、非毕一日之力可以抵达。   我们怀念民国教育,我们更关心当代的教育体制改革。为了给人才创造优良的土壤,教育任重而道远。 ?本期嘉宾:周质平、马勇、张海涛 ?本期主题图书:《光焰不熄》,九州出版社,2012年7月版 ??以下为本期读书会文字实录 ? 张海涛:民国时期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 ?   主持人:今天的凤凰网读书会现在开始,今天是周日的晚上,明天都要上班,能来这么多朋友,感谢大家。今天我们还有一群特殊的读者,他们是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优秀在校生,这次来京是参加APEC·未来之声活动,今天也来到了我们凤凰网读书会的现场,一会儿将和台上的嘉宾和读者共享阅读的时光。 ?   70多年前,面对那个时代史上最难毕业季,胡适这样对他的学生说:毕了业就失业的人们怎么样才能救援自己?没有别的办法,除了格外努力,自己多学一点可靠的本领,这个社会是最缺乏人才,又是最需要人才的,一粒一粒播种,必有满仓满屋的收获。这段话质朴却有力量,面对我们当下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距,我们不如把目光放回到历史,看看一个世纪以前的那些民国学人,他们有怎样的自信与从容。那我们今天台上请到的几位嘉宾,可以说是研究领域的大牛,我们中间这位是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中文部主任,著名的胡适文学与思想研究专家周质平老师。这位是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员马勇老师,这位是九州出版社总编辑张海涛先生。下面我们把时间交给几位老师,我们一起跟他们来一起追寻大师的足迹,来思考一下当代时代的意义。 ?    张海涛:亲爱的各位同学,各位读者,大家晚上好。我简单做一个开场白,主要是两位学者,他们来讲一讲今天的主题,我想从我们出版《王云五全集》这个事情说起。我们最近出版了一套40本的《王云五全集》。当时《北京晨报》的一个记者陈辉采访我的时候,他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他说现在可以看到,民国时期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他就问,有没有一个特殊的环境、特殊的管道、特殊的条件促成了这样一个现象。 ?   他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就使我思考了这个问题,当然我的思考很浅了,没有这两位老师的研究深刻,但是我觉得是触动了我。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突然就被西方一下子打倒,中国的文化、中国的科技、中国的社会,整个就面临一个颠覆毁灭的状态。但是在20世纪的头30年,中国又出现了一个很特殊的现象,社会的动荡、经济的动荡、政治的动荡,却伴随着一个文化的繁荣。 ?   在这个时候,不管是本土的还是留洋学习回来的学人中,产生了一批的大师,所以当时是繁星璀璨,出现这样一个特有的现象。这个确实值得我们研究。民国时期头30年,有很少的管制,有很开放的风气,中国国学的营养和西学的营养,不断地交流,不断地碰撞,在那样的环境下,很多大师就逐渐地就产生出来。包括王云五,他是完全自学,没有什么学历,自学英语,进入商务印书馆的编译所。他自己成长为一个大学者,当然从正规的学界来看,他属于野路子、不入流,但是他自己写了很多东西,也成为很有名的教育家。包括吕思勉、梁漱溟、钱穆先生,他们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所谓大学教育。在那样的环境下,怎么会出现一个大师辈出的一个环境,可能就会是今天大家关心的一个问题。钱学森先生给温家宝总理看他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的大学现在培养不出一流的科学家,这叫钱学森之问,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当然我们也不能说民国什么都好,我们现在什么都不好,不是这个意思。但是民国时代,在那样一个环境下,是怎么样有了一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四娘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