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讲 觉醒:1898—1912年的改革与革命 一、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民族危亡、各阶层觉醒) 二、清末新政(清王朝执政者自身的改革) 三、辛亥革命(勉为其难的革命) 四、民国初年的政治与文化(痛苦的转型) 1901年开始,清政府面对外力的压迫和国内要求变革的形势,为继续维持其统治,在政治、军事、教育、财政、社会习俗等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往有把1901-1905年的清政府的改革称为“清末新政”,而不包括之后的“预备立宪”,但是,现在学界基本认同广义的“清末新政”包括这两个相互关联并有其内在逻辑发展的阶段。 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十日(1901年1月29日),清廷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了一道新政的上谕,这标志着清末新政的开始,也是清政府对庚子国变回应的结果。 “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换言之,治法尽可更张,而“体”不能易。三纲五常是维系传统中国社会秩序的核心,是万世不可改变之至上原则。这样的强调,说明清廷旨在不脱离出“中学为体”的轨道来进行改革。 ——————》变法是民变与革命中唯一的生路,清政府不乏真诚。 “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 “尔中外臣工,须知国势至此,断非苟且补苴所能挽回厄运,惟有变法自强,为国家安危之命脉,亦即中国民生之转机。予与皇帝为宗庙计,为臣民计,舍此更无它策。” 同年2月,清政府再颁上谕,重申变法之意。 4月,设立督办政务处,作为总理“新政”的机构。派奕劻、李鸿章、荣禄、昆岗、王文韶、鹿传霖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遥为参预。 8月20日,即两宫回銮前四天,以慈禧太后的名义再发文告,表示清廷变法的决心。 同年11月,逃亡海外的梁启超在一篇题为《维新图说》的文章中,也就新政的来历发表了类似的看法,而写得相当精彩。文中说:“蓬蓬哉,郁郁哉!数月以来,维新云维新云之语,弥漫磅礴于国中,无论为帝、为后、为吏、为士、为绅、为商,但使稍有脑气筋者,苟上以‘守旧鬼’三字之徽号,度无不瞋目相视、鼓舌以自辨其非。 呜呼,以视去年今日,何其异也。其所以得此者非他,乃谭嗣同、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康广仁、林旭、唐才常、林圭、裕禄、毓贤、启秀、徐承煜、赵舒翘、英年、德公使、日本书记生,与夫千数之自立会员、千数之义和团党、千数之外国传教士、中国教民之血,相注射、相搀杂成一种不赀之价值而购得之者也。举事不成而非不成,流血无益而非无益。呜呼,我欲为中国贺。” 江楚会奏 在应诏而议变法的诸多奏折中,最著名而又产生过实际影响的就是1901年7月由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衔发出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变通政治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折》、《遵旨筹议变法谨拟整顿中法十二条折》、《遵旨筹议变法谨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及《请专筹巨款举行要政片》。这三折一片的内容密切相关,构成了一套系统的变革方案。 江楚会奏 第一折关于教育制度改革,以“兴学育才”为变革政治的先决条件。提出四项措施:一设文武学堂,二酌改文科,三停罢武科,四奖劝游学。 第二折论致治、致富、致强之道,以整顿变通中国之成法为主。一崇节俭,二破常格,三停捐纳,四课官重禄,五去胥吏,六去差役,七恤刑狱,八改选法,九筹八旗生计,十裁屯卫,十一裁绿营,十二简文法。 江楚会奏 第三折采用西法,主要关于军事与经济改革。十一条是:一广派游历,二练国外操,三广军实,四修农政,五劝工艺,六定矿律、路律、商律、交涉刑律,七用银元,八行印花税,九推行邮政,十官收洋药,十一多译东西各国书。为推行新政,须有专项筹款,为附片之来由。 江楚会奏是一个较为全面系统的新政改革方案。如果以1905年(五大臣考察政治)为界把清末新政分为两个阶段,那么,第一阶段的各项新政改革大都是以《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为纲领而展开的。 清末新政的内容 (一)军制改革——编练新军 有清一代,军制的变革大抵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前期的八旗和绿营;二是嘉庆、道光年间产生的团练变而为咸丰、同治年间的湘、淮军;三是光绪、宣统年间出现的新军。这一过程,体现了军制自身从传统向近代的变革。 新军的编练始于1895年,不过,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军制改革则是1901年清政府下诏“变法”后开始的。1903年成立练兵处,由庆亲王奕劻为总理,袁世凯为会办大臣。1905年统一全国军事编制,计划编新军36镇(师),但未完成。袁世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