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第10讲.ppt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0讲 近现代中国建筑 【学习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概况和建筑教育的发展,掌握这一时期的主要建筑思潮及其代表作品,了解现代建筑的发展概况,并能在设计中灵活运用。 【学习要求】 【引言】 中国近代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织、新旧接替的过渡时期,既交织着中西文化的碰撞,也历经了近现代的历史搭接,与它们所关联的时空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大部分近代建筑还遗留到现在,成为今天城市建筑的重要构成,并对当代中国的建筑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 本讲内容 10.1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 10.2近代建筑设计思潮与建筑教育 10.3中国现代建筑 10.1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建筑也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 19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颐和园的重建和河北几座皇陵的修建,成了最后一批皇家工程。一些通商口岸、租界地形成的新城区内出现了早期的外国领事馆、银行、饭店、商店、工厂、仓库和洋房住宅等,这些殖民输入的建筑及教会建筑是本时期新建筑活动的主要构成。使中国建筑开始突破封闭状态,迈开了转型的初始步伐。 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末,中国近代建筑的类型大大丰富,水泥、玻璃、机制砖瓦等建筑材料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广泛应用。到20世纪20年代,近代中国的新建筑体系形成,1927年--1937年间达到了近代建筑活动的繁盛期。早期学习建筑的留学生在20年代初相继回国,开设建筑事务所,诞生了中国建筑师队伍。1923年苏州工业专门学校设立建筑科,迈出了中国人创办建筑学教育的第一步。 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末,中国陷入战争状态,近代化进程趋于停滞,建筑活动很少。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通过西方建筑书刊的传播和少数新回国建筑师的影响,中国建筑界加深了对现代主义的认识。但建筑业极为萧条,现代主义建筑得不到发展的机会。 中国近代建筑艺术是伴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西方建筑的输入而形成的,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传统建筑在数量上仍占主导地位,但在建筑风格和某些艺术手法有所变化。 第二、近代工业生产和以公共活动为主的新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新类型的建筑 。 第三、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也要求相应的新形式 。 第四、社会体制的变革,建筑艺术的社会功能有所改变,要求创造出能体现新的审美价值,适应新的社会功能的新形式 第五、传统的审美心理与新的审美价值、新的社会功能产生了矛盾,在新建筑中能否体现和怎样体现传统形式,成为近现代建筑美学和艺术创作的核心问题。 10.2近代建筑设计思潮与建筑教育 10.2.1近代建筑设计思潮 10.2.2近代建筑教育 10.2.1近代建筑设计思潮 近代中国的建筑形式和建筑思想十分复杂,既有延续下来的旧建筑体系,又有输入和引进的新建筑体系;既有形形色色的西方风格的洋式建筑,又有为新建筑探索“中国固有形式”的“传统复兴”;既有西方近代折衷主义建筑的广泛分布,也有西方“新建筑运动”和“现代主义建筑”的初步展露;既有世界建筑潮流制约下的外籍建筑师的思潮影响,也有在中西文化碰撞中的中国建筑师的设计探索。 1、洋式的折衷主义形式 洋式建筑在近代中国出现有两个途径:一是被动的输入,二是主动的引进。 被动输入是在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背景下展开的,主要出现在外国租界、租借地、通商口岸等被动开放的特定地段,如外国使领馆、工部局、洋行、银行、饭店、商店、火车站、教会建筑等。最初由非专业的外国匠商营造,后来多由外国专业建筑师设计。 主动引进的洋式建筑,指的是中国业主兴建的或中国建筑师设计的“洋房”,早期主要出现在洋务运动、清末“新政”和军阀政权所建造的建筑上,如北京的陆军部、海军部、总理衙门、大理院等。 (1)上海汇丰银行 (2)天津劝业场 2、中国传统复兴主义形式 在中外建筑文化碰撞的形势下,在中国传统的旧体系建筑的“洋化”的同时,外来的新体系建筑也在“本土化”, 形成了运用“中国固有形式”的传统复兴潮流。 传统复兴建筑在“中国式”的处理上差别很大。大体上概括为三种设计模式:第一种是被视为仿古做法的“宫殿式”;第二种是被视为折衷做法的“混合式”;第三种是被视为新潮做法的“以装饰为特征的现代式”。 (1)南京中山陵 (2)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 3、西方现代主义形式 19世纪下半叶欧洲兴起探求新建筑运动,力图摆脱传统形式的束缚,走向现代化。这场运动渗透入近代中国。20世纪初在哈尔滨、青岛、上海等城市,出现了一批新艺术运动和少量青年风格派的建筑 。 (2)上海国际饭店 建于1934年,匈牙利建筑师乌达克设计。24层,全高82米,钢框架结构,是当时国内最高的建筑物。 外立面采

文档评论(0)

duyingjie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