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儿童发展影响因素详解.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儿童社会性发展(一) Soci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内容简介;;;;;;;;;;;;;;;;;;;;;;;;;教学内容安排;;;;(一)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2、情绪和情感对儿童的成长的心理价值;用表情交往;;;3、学前儿童情绪的发生与发展;;华生的研究;;情绪树 ;(2)婴儿最初表现出来的情绪反应具有两个突出特点: 1、婴儿最初情绪反应的产生、消失或转移,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直接相关。(饥饿、尿布潮湿) 2、婴儿最初的情绪反应时儿童与生俱来的遗传本能,具有先天性;愤怒时咬牙切齿鼻孔张大,是人类祖先准备搏斗的适应性动作。;悲伤时嘴角下弯,是人类祖先在困难时求助的适应性动作。;总结:;(3)婴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一般趋势 社会化 丰富和深刻化 自我调节化;A. 情绪的社会化趋势 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儿童自己玩得高兴时的微笑(非社会性) 儿童对老师微笑 儿童对小朋友玩微笑 ;; 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生理需要?社会性需要(过渡) 3、情绪表达社会化 理解面部表情的能力 运用社会化表情手段的能力 ;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3岁前幼儿情绪产生主要原因:生理需要是否满足;都不和我玩! 为什么哭?社会性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小林”为什么不高兴? ;3岁后幼儿情绪产生原因:社会性需要是否满足 小班儿童喜欢身体接触,希望老师摸一摸、亲一亲、牵着手。 大中班的幼儿希望老师重视、注意、表扬。 幼儿最高兴的:老师表扬、喜欢 幼儿最难过的:老师批评、不喜欢 ;B. 情绪的丰富与深刻化 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2岁以前) 情绪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 情绪的深刻化——指它指向事物的性质的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内在的特点;C. 情绪的自我调节化(越来越受自我意识的支配) 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被动、服从?控制情绪) 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情绪控制与掩饰增加;只要幼儿在幼儿园不哭、不闹,就说明他情绪没问题?;情绪的自我管理 情绪的自我管理(Emotional self-regulation)包括控制情绪、调节情绪觉醒状态到某个适合的紧张度以助达成目标。 3岁的幼儿就已经可以表演自己从未真实体验过的情绪,并且开始意识到什么时候他人可能会掩藏自己的真实感情。 气质也会影响儿童情感自控的发展。;3岁后出现高级情感;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道德感: 由(自己)或(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而引起的情感。 幼儿3岁后出现道德感。 ;3岁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 3岁后,在集体生活中随着儿童掌握了各种行为规范,道德感也发展起来 小班幼儿的道德感主要是指向个别行为的,往往是由成人的评价而引起 中班幼儿比较明显地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可以因为自己在行动中遵守了老师的要求而产生快感。他们不但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 (开始告状!) 大班幼儿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产生了鲜明的道德情感;日本 不同血型儿童的实验视频;二. 美感;三. 理智感;Q: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情绪?;四 帮助孩子控制情绪 转移法 冷却法 消退法 五 教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 反思法 自我说服法 想象法;儿童主要情感;哭;笑 自发性的笑   婴儿最初的笑是自发性的,或称内源性的笑,这是一种生理表现,而不是交往的表情手段。 ;诱发性的笑 A 反射性的诱发笑 B 社会性的诱发笑 4个月左右,婴儿出现有差别的微笑。有差别的微笑的出现,是婴儿最初的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发生的标志。 ;恐惧 1 本能的恐惧 2 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 3 怕生 4 预测性的恐惧 ;怕生;依恋 1、定义 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联系的一种倾向。这个人主要是母亲,也可以是别的抚养者或与婴儿联系密切的人,如家庭其他成员。 ;2、婴幼儿依恋的特点 婴幼儿最愿意同依恋对象在一起,与其在一起时,儿童能得到最大的舒适、安慰和满足; 在儿童痛苦、不安时,依恋对象比任何他人都更能抚慰孩子; 依恋对象使孩子具有安全感。当在依恋对象身边时,孩子较少害怕;当其害怕时,最容易出现依恋行为,寻找依恋对象。 ;3、婴幼儿依恋的发展 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 3个月前:喜欢看所有人的脸。;◆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3-6个月:偏爱母亲,不反感他人。 ;◆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2岁) 6个月:依恋母亲,别人一抱就哭,害怕陌生人。 ◆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7个月后:依恋父亲和其他家庭成员、老师。 ;4、依恋类型(性质) 安全性依恋:母亲离开时苦恼,回来后平静,占70%。 回避性依恋:母

文档评论(0)

四月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