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灸法、拔罐法、推拿法、中药熏洗法 安徽省中医院三病区: 刘凤选 2010.6.18 中医护理技能 艾灸法 拔罐法 推拿法 中药熏洗 灸 法 灸,灼烧的意思。 灸法是指利用某些燃烧材料,熏灼或温熨体表一定部位,通过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医学入门》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艾草 用作灸料的艾绒是用干燥的艾叶除去杂质捣碎成细软的艾绒,贮藏备用。 温经散寒 扶阳固脱 消瘀散结 防病保健 艾炷灸 把艾绒捏紧成规格大小不同的圆锥形艾炷。小者如麦粒大,中等如半截枣核大,大者如半截橄榄大。每燃烧一个艾炷,称为一壮。 艾炷灸的分类 直接灸 间接灸 直接灸 又称明灸、着肤灸,即将艾炷直接置放在皮肤上施灸的一种方法。 直接灸的分类 根据灸后对皮肤刺激的程度不同,又分为: 无瘢痕灸 瘢痕灸 无瘢痕灸 又称非化脓灸。即将艾炷放置于皮肤上之后,从上端点燃,当燃剩2/5左右,患者感到烫时,用镊子将艾炷挟去,换炷再灸,一般灸3一7壮,以局部皮肤充血、红晕为度。施灸后皮肤不致起泡,或起泡后亦不致形成灸疮。 无瘢痕灸的作用 适用于慢性虚寒性疾病 如哮喘 眩晕 慢性腹泻 风寒湿痹 皮肤疣等 瘢痕灸 又称化脓灸,施灸前先在施术部位上涂以少量凡士林或大蒜液,以增加粘附性和刺激作用,然后放置艾炷,从上端点燃。每壮艾炷须燃尽后,除去灰烬,方可换炷,每换1壮,即涂凡士林或大蒜液1次,可灸7—9壮。 灸毕,在施灸穴位上贴敷淡水膏,大约1周可化脓,化脓时每天换膏药1次。灸疮45天左右愈合,留有瘢痕。 在灸疮化脓期间,局部需注意清洁,避免感染 瘢痕灸的作用 临床常用于治疗哮喘 慢性胃肠病 瘰疬等 间接灸 又称隔物灸、间隔灸,即在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 隔姜灸 用鲜生姜切成直径大约2~3cm,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的部位,然后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后,可易炷再灸。一般灸5~10壮,以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在施灸过程中,若患者感觉灼热不可忍受时,可将姜片向上提起,或缓慢移动姜片。 隔姜灸的作用 应用很广 适用于一切虚寒病证 呕吐、腹痛、泄泻 遗精、阳痿、早泄 不孕、痛经 风寒湿痹等 隔蒜灸 用鲜大蒜头切成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然后点燃施灸,待艾炷燃尽,易蛀再灸,一般灸5~7壮。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若不使起泡,可将蒜片向上提起,或缓慢移动蒜片。 隔蒜灸的作用 此法多用于治疗肺结核、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疡等。 此外,尚有一种自大椎穴起至腰俞穴铺敷蒜泥一层的铺灸法(长蛇灸),民间用于治疗虚劳、顽痹等证。 隔盐灸 用纯净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使其与脐平,上置艾炷施灸,如患者稍感灼痛,即更换艾炷。也可于盐上放置姜片后再施灸,以防止食盐受火爆起而伤,一般灸5~9壮。 隔盐灸的作用 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淋病、中风脱证等。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但需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待脉起、肢温、证候改善。 隔附子灸 以附子片或附子药饼作间隔物。药饼的制法,是将附子研成细末,以黄油调和制成直径约3cm、厚约0.8cm的附子饼,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点燃施灸。 隔附子灸的作用 由于附子辛温大热,有温肾补阳的作用,故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致阳虚的阳萎、早泄、遗精和疮疡久溃不敛的病证。 艾卷灸 又称艾条灸。即用桑皮纸包裹艾绒卷成圆筒形的艾卷,也称艾条,将其一端点燃,对准穴位或患处施灸的一种方法。 后来发展为在艾绒内加进药物,再用纸卷成条状艾卷施灸,名为“雷火神针”和“太乙神针”。 艾卷灸的分类 悬灸 实按灸 悬灸 按其操作方法又可分为: 温和灸 雀啄灸 回旋灸 温和灸 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处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入灸10~15min,至皮肤红晕为度。 如果遇到局部知觉减迟或小儿等,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的手指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时间和距离,防止烫伤。 雀啄灸 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施灸。 回旋灸 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