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育种 第一节 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第二节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第三节 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 第四节 基因工程 第五节 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 一、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基础的三个经典实验 2、质粒的特征 (1)形状大小:超螺旋结构、106 ~ 108Da、1%核基因组大小。 (2)数量:每个菌体内有一个或几个、或很多。 (3) 质粒上携带有某些核基因组上所没有的基因,使原核生物的生长繁殖过程中增添了一些特殊功能,如:接合、产毒、抗药、固氮、产特殊酶、降解毒物等。 (4) 是一种独立存在于细胞内的复制子。 严紧型复制控制:复制行为与核染色体的复制同步。 松弛型复制控制:复制行为与核染色体的复制不同步。 2、质粒的特征 (5) 少数质粒可在不同菌株间转移,如:F因子、R因子。 (6) 质粒消除:因某些理化因素的影响致使质粒复制受抑而核染色体的复制仍继续进行,从而引起子代细胞中不带质粒的现象。 (7) 有些质粒具有与核染色体整合和脱离的功能——附加体。 (8) 质粒还有重组的功能:可在质粒与质粒间、质粒与核染色体间发生基因重组。可用作基因工程的载体。 3、质粒的种类(质粒所编码的功能和赋予宿主的表型效应) (7)降解性质粒(代谢质粒 )假单胞菌中发现,可为降解一系列复杂有机物的酶编码。在污水处理、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特有作用。 (5) Ri质粒 发根土壤杆菌或发根农杆菌中,可侵染双子叶植物的根部,并诱生大量毛状的不定根。 第二节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一、 基因突变 二、突变与育种 一、 基因突变(突变) 是变异的一类。凡指细胞内或病毒粒内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突然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化。可自发或诱导产生。 狭义的突变:专指基因突变(点突变)。 广义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突变。 突变的几率:很低——10-6 -10-9。 野生型菌株(wild type strain,野生型):从自然界分离到的、没有发生过突变的菌株。 突变株(mutant,突变体、突变型):野生型经突变后形成的带有新性状的菌株。 1. 营养缺陷型(auxotroph) 某一野生菌株因发生基因突变而丧失合成一种或几种生长因子、碱基或氨基酸的能力,因而无法在基本培养基(minimum medium,MM)上正常生长繁殖的变异类型。 2. 抗性突变型(resistant mutant) 野生菌株因发生基因突变,而产生的对某化学药物或致死物理因子的抗性变异类型。 3. 条件致死突变型(conditional lethal mutant) 某菌株经基因突变后,在某种条件下可正常地生长繁殖,而在另一条件下却无法生长繁殖的突变类型。如:温度敏感突变株(Ts突变株)。 4. 形态突变型(morphological mutant) 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个体或菌落形态的变异类型。 5. 抗原突变型(antigenic mutant) 由基因突变引起的细胞抗原结构发生变化的变异类型。。 6. 产量突变型(metabolite quantitative mutant) 因基因突变而产生的在代谢产物产量上明显有别于原始菌株的突变株。若产量明显高于原始菌株者,称为正突变;反之称负突变。 (二) 基因突变的特点 1. 自发性:可自发地发生突变。 2. 不对应性:突变性状与引起的原因间无直接对应关系。 3. 稀有性:通常自发突变的频率在10-6 -10-9间。 4.独立性:某基因的突变率不受他种基因突变率的影响。 5.可诱变性:自发突变的频率可因诱变剂的影响而大为提高(10 -105倍)。 6.稳定性:基因突变后的新遗传性状是稳定的。 7.可逆性:野生型菌株某一性状可发生正向突变,也可发生相反的回复突变。 1、诱发突变(诱变) 指通过人为的方法,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显著提高基因自发突变频率的手段。 诱变剂:凡具有诱变效应的任何因素。 诱变剂的种类很多,有物理因素(UV、激光、离子束、X射线、γ射线、快中子)和化学因素(亚硝酸、氮芥、烷化剂、碱基类似物、吖啶类化合物)。 (五) 紫外线对DNA的损伤及其修复 已知的DNA损伤类型很多,机体对其修复方法各异。 1. 紫外线对DNA的损伤 DNA中嘧啶对UV的敏感性较强,经UV照射后相邻嘧啶会形成嘧啶二聚体(TT,TC,CC)和水合物。形成二聚体后,造成局部DNA分子无法配对,从而引起微生物的死亡或突变。 2. 微生物修复受损DNA的作用 (1) 光复活作用 把经UV照射后的微生物立即暴露于可见光下, 就可出现明显降低其死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正版) GB 50367-2013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docx VIP
- (2025春)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doc
- 小学课程表word模板可编辑a4纸打印.docx VIP
- 栽培小能手.ppt VIP
- 2025年CCAA国家注册审核员考试(认证通用基础)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卷).docx VIP
- 14.2+血管与心脏+第2课时(教学课件)生物苏科版2024八年级上册.pptx VIP
- MSDSFORsilicondioxide白碳黑英文安全技术说明书.pdf VIP
- 15J401 钢梯-标准图集.docx VIP
- 药剂学(第9版)ER 9-1 第九章液体制剂的单元操作(课件).pptx VIP
- 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通则.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