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VIP

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语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

咏怀古迹(其三) 教学设计:张飞 【教学目标】 1、了解《咏怀古迹》组诗的内容和创作背景。 2、反复诵读,赏析《咏怀古迹》(其三)的写作手法。 3、理解《咏怀古迹》(其三)的内容和作者抒发的感情。 4、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学习诗歌借古抒怀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诗歌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1、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2、《咏怀古迹》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时间: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3)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4)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二、揭示学习目标 1、了解《咏怀古迹》组诗的内容和创作背景。 2、反复诵读,赏析《咏怀古迹》(其三)的写作手法。 3、理解《咏怀古迹》(其三)的内容和作者抒发的感情。 4、背诵全诗 三、自主学习 (一)展示自学提纲 1、反复诵读并结合注释,疏通诗句,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首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目的何在? 3、中间两联,对仗工整,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概括了王昭君的悲剧 4、王昭君的悲剧究竟是谁造成的? 5、“环珮空归夜月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6、王昭君“怨”什么? 7、题为“咏怀”,但本诗写的是王昭君之怨,如何理解作者这一用意? (二)检测自学 1、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2、雄伟的图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托出歌咏对象昭君。 3、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这里有去与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下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4、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汉元帝造成了昭君的悲剧。 5、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6、“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画图省识春风面”——对画师的无耻行为怨恨 7、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自学小结: 寓爱憎怨恨于形象之中。 这首诗借王昭君的故事,从形象入笔,全写王昭君,没有一句议论,但诗人的爱憎全在其中。王昭君的怨恨,暗寓了诗人才能受屈、流落飘零的愤懑之情。 四、当堂训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836-910年),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 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 (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by2016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