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07读报拾零《袁部长的难题》引发的思考.docVIP

2015-02-07读报拾零《袁部长的难题》引发的思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5-02-07读报拾零《袁部长的难题》引发的思考

我看“袁部长的难题” 文/喻春龙 2月6日开始,微信朋友圈里有人分享了一篇网文《袁部长的难题》(以下简称“袁难”),乍看像是《人民日报》刊发的报文,实则来源于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微信公号“侠客岛”,出自网友“独孤九段”的笔下。此文颇有为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打抱不平的味道,刻意强调他此前引发网络舆情的一个讲话并无不妥,并认为将其推到风口浪尖的网络对此难辞其咎。“袁难”写道:“袁部长的原意,在现有的政治话语中是相当‘平稳’的,既强调了‘借鉴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成果’的开放态度,又强调了‘抵制西方错误观点的教材进入大学’。但这种政治正确的表述,在网络的传播中,却被简缩成了一个斩钉截铁的‘决不’”,“断章取义,往往是网络话语的通病,恐怕袁部长也是有口难言”。 然而,我并不这么认为。将这一网络舆情事件,简单地归咎于网络话语断章取义的通病,只是看到了问题的表象,并未触及诱发此风波的深层根源。 这里,我们有必要先来回顾一下“袁部长的难题”之由来。1月29日教育部召开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精神座谈会,袁贵仁部长在会上有个讲话,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守好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会后当天,新华社记者刘奕湛的报道《袁贵仁:高校教师必须守好政治、法律、道德三道底线》(以下简称“刘文”)即从新华网发出。翌日,《京华时报》第A07版(要闻版)根据“刘文”刊发报道《教育部:高校教师须守好三条底线(引题)决不许教师在课堂发牢骚(正题)》,新华网同日早上6时50分06秒又以《教育部:高校教师须守好底线》为题,转发《京华时报》此文并以“相关链接”的形式链接“刘文”附后。在上述公开发表的同题新闻中,皆有“袁贵仁指出”“绝不能让传播西方价值观念的教材进入我们的课堂”等文字,皆系新华社电讯稿原文内容——这句话,经过反复热炒,恰恰衍变为诱发所谓的“袁部长的难题”的导火索。 由此看来,“袁难”把诱发、制造“袁部长的难题”的板子打在网络话语的断章取义上,其实并不客观,更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与根源所在。恰恰相反,这次网络舆情暴露出的通病不在于网络话语,而在于部分主流媒体机构和相关新闻从业人员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能力意识的缺失,在于有些单位、部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之风依然盛行。 我们应该看到,在历经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洗礼之后,有些地方和有的部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功夫还未落到实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之风时有抬头。治理文山会海的工作,已经随着教育实践活动的结束而告一个段落,眼下在有的地方和部门,动辄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之风又在死灰复燃,以致于一些工作再度陷入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泥潭。就事论事,教育部开个座谈会,有何必邀请新华社记者采访报道和播发通稿?这不是形式主义和自找麻烦吗?有鉴于此,我在微信朋友圈分享“袁难”一文时,留下了“‘四风’不除,袁难未已。教训深刻啊!”的评论。 同时,毋庸讳言,我国新闻战线这些年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巨大贡献,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但是,少数新闻媒体机构、主流新闻网站及其从业人员不适应新媒体时代工作新常态的问题也前所未有地暴露出来。突出地表现在,唯利是图,规矩意识、自律意识欠缺,不遵守宣传纪律,热衷于跟风炒作,甚至一味地迎合“三俗”(庸俗、低俗、媚俗)之风,而把责任、大局和职业操守抛诸脑后。一个屡见不鲜的现象是,广大受众和网民对“标题党”深恶痛绝,但有的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又对新闻标题的“眼球效应”乐此不疲,不惜降格以求,甘做“标题党”的重要推手。此风不除,袁部长面临的难题还将在今后一再上演。对新闻战线而言,如何在新闻实践中严格遵守宣传纪律,始终把自律作为一项铁的要求,不断提升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能力意识,是其面临的一大亟待解决的课题。 可以说,这次“袁部长的难题”因新华社报道而生,但新华社(新华网)及当事记者对此并无愧疚。这从2月6日晚新华网后续发表的另一则新媒体专电《对西方错误观点说“不”何错之有》(记者张建)可以看出。尽管此稿和“袁难”一样在为袁部长补台,但是,“塔西陀效应”既已出现,如此做法只能让袁部长更为难堪。这使我想起了获得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2007年度)一等奖的一篇网络评论《谁代表网友给小灰的后妈道歉?》(荆楚网2007年7月25日,作者吴双建)。这篇网文批评了制造“史上最恶毒后妈”谣言的网民使“一位农村妇女遭受数百万网民的攻击,而网民发现自己错了之后都‘没事儿一般的散开”。作者呼吁:“谁(能)第一个站出来,代表网友对小慧的后妈道歉?” 这回该轮到谁道歉呢? 【链接】 1. 【侠客岛】袁部长的难题2015-02-06 06:35:11来源:海外网/n/2015/0206/c456317html 2. 决不许教师在课堂发牢骚 来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hangh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