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_放大协议下的通信系统的性能分析以及中继选择方案的分析的性能分析以及中继选择方案的分析
放大转发协议下的通信系统的性能分析以及中继选择方案的分析
引言
在无线通信技术中,为了降低中断概率,传统的中继选择方案一般都需要引入更多的中继节点参与协作传输,但这样会导致系统平均吞吐量得下降。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就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中继方案,由于用户终端受到体积,功率等各种条件的约束,给多天线技术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因而协作分集技术作为一种虚拟的多天线技术,可以通过中继节点的协作,对传输的信息进行转发处理,以使网络用户的能耗得到显著的降低,保证终端的数据接收,优化了网络的性能。
系统模型
设协作传输系统的系统模型如图一所示,它是一个两跳的网络,其中S表示源端,中继端R与目的端D组成的三点模型。协同通信过程分为两阶段,S
S
R11111
R
RFFFF22TTT他额2222
R
D
图 一
所有用户通过正交信道发送信息。第一阶段源端广播信息给中继与目的端,第二阶段中继端将接收到的源端信息放大后转发给目的端,目的端将来自直接链路与中断链路信息进行最大比合并。假设源端的发送功率为Ps,中继端的发送功率为Pr。
第一阶段,源端广播信息给基站与中继端,它们接收到的信号Ys,d与Ys,r分别为:
,
式中,Ps为源端发送功率,x为源端的发送信号,Zs.d和Zs.r均为加性高斯噪声.
第二阶段,中继端将接收到的源端信号放大倍后转发给目的端,则目的端的接收信号为:
式中,放大倍数,Z’为两信道的等效噪声
假设所有的信道均遭受窄带频率非选择性慢衰落,令由源端S到目的端D的链路为直接链路,由S到R的链路为用户间链路,由R到D的链路为中继链路,信道衰落系数(i∈{s,r},j∈{r,d})为零均值,独立循环一对称复高斯随机变量,方差为,其包络满足瑞利分布,Zs,d,Zs,,r和Zr,d均为加性高斯白噪声,方差为No。
SNR的分析
当采用MRC时的瞬时SNR,在目的端,在直接链路的信号Ys,d和来自中继链路的信号Yr,d采用MRC合并,接收端的SNR为,其中为直接链路的信噪比,为中继链路的信噪比
由上式很容易看出,是指数分布的随机变量,参数,于是的概率密度函数为:,是两个指数随机变量的调和平均,,其中参数。这是在高SNR下的渐进表达式
组选择放大转发系统
假设在目的节点配置多个天线,提出了一种组选择放大转发(G-AF)系统,假设中继节点1,2,…,u在第二个时隙被选中。第一个时隙接到到的信号跟一样,在第二个时隙,目的节点接收到的信号是:
式中:是天线1,2,…,的接收信号,若是单个天线,则;是加性复高斯白噪声,其中元素均值为0,方差为Nd
式写为矩阵形式:
是u×1的向量,每个元素都为x;
H=;;
和是对角矩阵,包括了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信道衰落,发射功率和归一化因子等。
在G-AF系统中,目的节点采取迫零接收区分来自不同中继节点的信号,处理之后的信号为:
。式中是H的伪逆。令vks是Hinv 第k行,,式中是的第k个元素,和分别是和的第k个对角元素:k=1,2,…,u。可以看出所有的u个分支都包含发射信息x,目的节点可以采用最大比合并算法提高接收SNR,第k个分支接收的SNR为:
所以G-AF系统的接收SNR是:
因而,G-AF的系统容量是
仿真结果和分析
仿真中系统除了源节点和目的节点外还包括了10个中继节点。令Ns ,k=Nd=1,,k=1,2,….,m、源节点的发射功率固定为系统总发射功率的0.5,发射信号采用BPSK调制。从图二中可以看出,G-AF系统比S-AF系统有更好的SER性能。
图 二 不同发射SNR下的SER比较
设定速率为R=2(bit/s)/HZ.从图三可以看出,为了获得0.00001的中断性能,G-AF比S-AF的系统少要发射功率2.3db,G-AF的曲线和S-AF的曲线的斜率基本相等,这可以说明两个系统是有相同的分集性能的
图 三 不同发射SNR的中断概率的比较
参考文献
[1] Andera Goldsmith.Wireless Communication[J].人民邮电出版社.07-6
[2] 李建新 刘乃安.现代通信系统分析与仿真[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3] 陈慧娟 梁晓雯.基于协作通信系统的中继选择方案的研究[J].电子技术,2001,(04)
[4] 曾媛媛.AF协作分集中的功率优化分配方案[J].电子设计工程,2009,(10)
[5] 李赞,刘增基.瑞利信道中存在干扰时的机会中继性能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04)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