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识重点.ppt

  1. 1、本文档共5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阜康市疾控中心疾控科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依据的技术文件 1、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手足口病等肠道病毒感染性疾病防控工作的通知” 2、卫生部《内部明电》[2008]30号 卫生部关于将手足口病纳入法定传染病管理的通知 3、医疗机构手足口病诊疗技术指南(试行) 4、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 5、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08年版)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 一、目的 (一)指导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肠道病毒病的疫情报告和监测; (二)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 (三)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开展公众预防和疫情应急处置。 二、病原学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 柯萨奇病毒A组的4、5、7、9、10、16型 柯萨奇病毒B组的2、5、13型 肠道病毒71型 新肠道病毒 最常见病毒 柯萨奇病毒A16型 肠道病毒71型 三、流行病学 (一)流行概况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 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 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 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 A16型,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 此后EV71感染与Cox 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三、流行病学 20世纪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匈牙利相继暴发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要临床特征的EV71流行,1975年保加利亚报告病例750例,其中149人致瘫,44人死亡。1994年英国发生一起由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患者大多为1-4岁婴幼儿,大部分病人症状较轻。英国1963年以来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手足口病流行的间隔期为2-3年。20世纪90年代后期,EV71开始东亚地区流行。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人发病,4-6月有29例病人死亡。 三、流行病学 我国于1981年上海首次报道本病,此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青海和广东等10几个省份均有本病报道。1983年天津发生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5-10月间发生了7 000余病例。经过2年低水平散发后,1986年再次暴发。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71,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也从手足口病患者标本中分离出EV71。 三、流行病学 1998年,我国台湾地区发生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流行,监测哨点共报告129106例病例。当年共发生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幼儿。重症病例的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 2007年全国手足口病监测资料分析 (全年报告83344例,死亡17例) 报告数居前十位省份 山东 39606例 上海 10725例 北京 11012例 河北 3528例 江苏 2405例 辽宁 2249例 浙江 1759例 内蒙 1754例 四川 1450例 天津 1013例 2008年昌吉州手足口病监测资料 (截至5月25日) 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 三、流行病学 (二)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空气飞沫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唾液中的病毒; 日常接触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生活用品传播; 水源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经口感染; 医源性传播:门诊交叉感染、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传播 。 三、流行病学 易感性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之比为100∶1,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但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成人由于自身免疫机能的完善,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花仙子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