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犯罪问题的社会成因及解决措施预案.doc

农民工犯罪问题的社会成因及解决措施预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农民工犯罪问题的社会成因及解决措施 引言 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农民工成为了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力量,同时也是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弱势群体。他们在为城市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也滋生出一些特有的犯罪问题。近年来,农民工犯罪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声音,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解决农民工犯罪问题对于稳定社会发展,顺利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研究农民工犯罪的特点和成因,制定有效的预防和解决措施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农民工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分析 农民工是我国城乡二元制结构下产生的特殊群体,因此,农民工犯罪也区别于其他类型犯罪,有其自身的特点。要解决农民工的犯罪问题,我们首先就要明确农民工犯罪相关的基本情况。 农民工犯罪的概念界定 1.农民工概念的界定 农民工现象明显具有中国特色,在国外鲜有研究。对于农民工的一些问题,我国学者早已进行了研究。我国著名学者沈立人提出,“农民工,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农村的富余劳动力,从离土到离乡,逐步转移到城镇和非农产业,以适应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的时代需求,实行职业变迁和地域流动,成为城市产业后备军并已开始就业,但是还未完成改换其双重社会身份和进入城市核心的一种处于过渡状态的、具有良好前景的新生巨大群体。”[1]刘怀廉在《中国农民工问题》一书中指出“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有承包土地,但不从事农业生产,主要在非农产业就业,依靠工资收入维持生活的人员。”[2] 这些概念总的来说是对农民工的一种社会身份和职业的表达。农民工是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处于转型期的产物,具有中国特色。在我国二元制结构下,农民工的户籍身份决定其依旧是农民,在农村还保留自己的农业生产资料和住宅,但由于其从事的主要是一些非农工作,因而农民工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说农民工的职业是工人,是因为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与城市中各行各业的产业工人几乎没有区别,但我国现行体制并未把农民工接受为产业工人,所以农民工又不同于城市中的产业工人。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农民工的身份地位比较尴尬,是处于边缘状态的边缘人。 综合上文所述,在本文中所使用的农民工概念为:进入城市务工,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以劳务工资为主要收入且具有农村户口的人员。 2.农民工犯罪概念的界定 “犯罪”是一个法律概念,是人们理性认识的结果。犯罪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犯罪是指犯罪学中犯罪的涵义,是以刑法法定为基础的,对社会历史发展具有一定危害的行为和现象。狭义上的犯罪是刑法中所规定的犯罪。我国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不外乎是一些农民工文化程度和个人素质较低, 经常打仗斗殴, 对社会治安、人民生活造成了不良影响。据公安部门提供的资料表明,流动人口的犯罪比例很高,已经成为城市治安管理的突出问题。流动人口的犯罪率居高不下,而占流动人口80%左右的农民工,已经成为公认的高犯罪群体。 农民工犯罪率居高不下,尤其是近五年来,农民工犯罪率更是增长迅猛。据《半月谈》杂志报道:农民工犯罪率在近五年间上升了20%。农民工犯罪多为抢劫、盗窃等涉及他人人身财产的案件,也有一些犯罪是为了打击报复,而且在农民工犯罪中68.4%是出于一时冲动。其中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率远远超出了上一代农民工。据北京顺义法院最新公布的调研数据显示,年1至10月,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占全部刑案被告人总数的39%,较去年同期增加60.7%。, 社会危害性较为严重,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其犯罪的目的和动机, 从而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 (三)农民工犯罪的特点 1.人员特征 从涉案人员看,多为男性青壮年,文化程度较低,法律观念不强,且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从农村出来打工的农民大约95%是中青年男性, 这一比率同样也反映到农民工的犯罪率上。另外,农民工大多文化水平不高,一般只有初中、小学学历,同时接受法律宣传和教育的途径少。因此,法律知识甚少,法律意识不强。 近几年,我国出现了一批新生代农民工,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对农村生活的反叛、对农民身份的反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城市的渴望都较高,但是他们的人生阅历、社会经验上则相对缺乏,对承受生活的艰辛和困难的能力也相对较低。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大都处于青春期。“青春期的人精力充沛、富于激情、容易冲动、自我控制力差,情绪波动大,意志行动的独立性差,有时易受暗示,而且意志对行为的调节控制较弱。”[3]因

文档评论(0)

金不换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