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产周期大拐点:原因、方式、影响与策略 2014年7月22日 提纲 1.1 地产周期与地产泡沫 提纲 2.1 城镇化已成支撑房价继续上涨伪命题 2.2 “新家庭”刚需增量峰值已现 2.3 房地产市场供需格局已经反转 2.4 改善性需求紧迫性大不如前 2.5地产投机前景恶化的7个理由(1) 2.5 地产投机前景恶化的7个缘由(2) 2.5 地产投机前景恶化的7个缘由(3) 2.6狂欢落幕——地产周期大拐点来临 提纲 3.1周期大拐点回落的方式与幅度推测(1) 3.1周期大拐点回落的方式与幅度推测(2) 3.2拐点之后的中国经济将进入保6%时代 3.3金融系统风险可控,坏账陡增难免 提纲 4.1泡沫破裂之后大类资产格局的国际经验 4.2大拐点时代的大类资产投资策略 4.3大拐点时代的股市投资策略 感谢! 李树培 地产周期与地产泡沫 地产周期大拐点时代来临的判断依据 大拐点时代的经济态势与金融风险 大拐点时代的投资策略 地产周期(库兹涅茨周期):工业革命以后才有完全意义的房地产周期。工业革命以来 200 多年的历史表明,一个完整的房地产周期是 18年左右。 地产周期驱动因素:经济(货币)周期、人口结构周期、工业化、城市化 地产周期孕育出地产泡沫的条件:货币过度宽松+地产需求有“动人的故事” 80年代日本:“日本第一”;90年代东南亚:“东亚奇迹”;2000之后美国:“资本主义制度在新千年的胜利”;近年来的中国:“N亿农民的城镇化” 地产周期与地产泡沫 地产周期大拐点时代来临的判断依据 大拐点时代的经济态势与金融风险 大拐点时代的投资策略 经济潜在增速下移,人的城镇化增速回落 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下降,农村剩余劳动力所剩无几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60%城镇化目标的年增速约0.92%,大约每年1430万 图1:经济增速与城镇新增人口 图2: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规模 三次婴儿潮:1949-1959年;1962-1973年;1983-1990年 第三次婴儿潮所带动的结婚登记峰值已经出现 第三次婴儿潮峰值年1987距今已经27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平均结婚年龄为24.98岁,十大城市平均结婚年龄为28岁。 图1:我国新出生人口规模 图2:结婚登记规模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 刚需数量在2010年见顶,建设规模逐年升高 2013新增刚需规模9.7亿平米,市场供给:当年竣工7.9亿平米+现房待售3.2亿平米=11.1亿平米,历史的拐点 2013土地供给、住宅新开工与施工面积再掀高潮 图1:住宅刚性需求年度增量 图2:住宅市场刚需与供给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存量房179亿平、2.2亿套,户均1.02套 2013估算:存量住宅248亿平,户均1.05套,人均33.9平 人均面积国际经验:美07年61.8,德08年42.9,法02年37.5,意01年36.5,日本08年36.6(88年27.8),韩国00年20.5,新加坡26 图1:住宅竣工面积 图2:人均居住面积及增速 经济增速下移,供需格局反转,动摇房价只涨不跌神话的基础 利率市场化改革抬升投机成本,盈利门槛提高 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对投机存在三重冲击:房产税预期+腐败房抛售+真实存量揭底(2013年全国房屋竣工面积为10亿平方米,其中住宅7.9亿平方米。而江苏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江苏建筑企业住宅竣工面积4.8亿平方米。) 图2:房价收入比所隐含的经济增长预期 图1:IMF:中国一线城市与世界主要城市房价收入比 图2:房价收入比所隐含的经济增长预期 图1:IMF:中国一线城市与世界主要城市房价收入比 图2:房价收入比所隐含的经济增长预期 图1:IMF:中国一线城市与世界主要城市房价收入比 房市区域分化加剧,银行涉房信贷将更趋谨慎 “富豪”阶层减持国内房产示范效应冲击投机信心 资本市场日渐开放,拓宽居民投资渠道,分流房市资金 图2:2013年中国居民海外购房人群城市分布 图1:中国居民在美购房规模 美联储货币政策开始转向,新兴市场(中国)资本外逃风险增加 世联购房客户历年年龄结构 08至今三次调整背景比较: 2008:货币紧缩+行政干预+国际危机冲击;需求﹥供给(8次加息,13次调准;提高首付,开征营业税,加大供给) 2011:币紧缩+行政干预升级;需求﹥供给(5次加息,12次调准;史上最严调控(国十一条、十条、五条)、加大供给) 有形之手弱化,供给﹥需求(李氏“分类调控”代替温氏“史上最严历干预”;利率市场化改革;首次出现供大于求) 当前调整乃与此前有本质区别的周期大拐点 前两次报复性反弹原因:调整是在市场供不应求格局下,政府通过严厉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