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心理传记学论文
题 目 包拯“清廉”的心理传记学探索
包拯“清廉”的心理传记学探索
摘 要:是的一位传奇人物一生廉洁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典型意义的清官,百姓誉其为“青天”,然而百年来人们一直都不理解为什么他会如此清廉。为此,本研究运用心理传记学的方法,沿着内、外两条路径,通过逆向搜索的方式一步步寻找他“清廉”的心理动力来源。研究发现, “清”是内外力共同作用下追求“圣人”境的结果,其内驱力主要来源于童年和不断追求越的过程;而外驱力主要来源于儒道德的规范。本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全面地了解,并为以后研究历史政治人物的心理和行为动力提供方法的参考。
关键词: ;清廉;心理传记
1 前言
1.1 心理传记学的研究
心理传记学(Psychobiography)是近些年来新兴起来的一个学术领域,属于历史心理学(Historical psychology)或心理历史学(Psychohistory)的一个分支。对于心理传记学的定义,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迈克亚当(McAdams)和奥克博格(Ochberg)认为,心理传记学是有系统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将个人生命转换成一个连贯且具有启发性的故事[1][2];弗里德兰德(Friedlander)把心理传记学简单地定义为心理分析理论或概念在传记学上的运用[1];而当代美国心理传记学权威鲁尼恩(Runyan.W.)则认为,心理传记学不仅仅将人格理论应用于传记,而且也包括将心理学理论的任何分支的心理概念、资料及方法应用于传记。他将心理传记学定义为明显地使用系统化或正式的心理学知识于传记的研究[2][3]。在我国,研究者周宁、刘将把心理传记学定义为“使用正式的或系统化的心理学概念、原理或理论于传记的研究,并把个人生命发展历程转换成一个连贯的并具有启发性的故事[1]。”而本研究主要采用郑剑虹(2006)的定义“心理传记学是采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对单个人物的生活史和人格进行心理学的编排和解释的学问或方法。”这个定义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应用心理学的理论,而非其它学科的理论或常识心理学,以区别于其它传记研究;第二、对单个人物的研究,既包括在世的,也包括逝去的历史人物,因而排除了对一群人的研究和仅对历史人物的研究;第三、主要是对人物的人格及其形成和发展进行心理学的解释,并以人格发展作为主线对其生活史进行系统连贯的编排[4]。
心理传记学正式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后发展到21 世纪初,在理论和方法上得到了更大的进展。目前普遍认为心理传记学的开山之作始于弗洛伊德(Freud)1910年出版的《列奥纳多达芬奇与他童年的一个记忆》。此后,不断有外国学者采用心理学的理论来研究非凡人物,如埃里克森的《甘地的真理》和《青年路德》、罗伯特塔克的《作为革命者的斯大林》、沃尔特兰格的《希特勒的心态》、布兰察德的《卢梭与反叛精神》、费德怀特的《心理变态的“上帝”:阿道夫希特勒》、托马斯库特的《威廉二世与德国人》、格德温的《约翰逊与美国梦》等论著。Runyan(1988)曾对1980年前心理传记学英文出版物统计,其中学位论文43篇,论文431篇,书143本,总计617件[5],这些论文、著作广泛涉及历史、政治、心理分析与治疗、人格心理、教育、人文社会和文学评论等领域。
中国大陆的历史学和心理学工作者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关注到这个领域,真正意义上的心理传记学研究却是始于1997年郑剑虹先生的《梁漱溟人格的心理传记学研究》,此后研究者大都保持了郑剑虹的研究模式——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模式。[6]质量结合的研究模式一般包括对传主人格的分析和对其典型行为事件或悬疑性事件的诠释两个部分的内容。其研究步骤如下:在第一部分的研究中,首先,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包括特尔菲法[Delphimethod]、人格形容词评定法、人格问卷测量法、内容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得出传主的人格,然后运用心理学理论对其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或人格的成因进行质性分析,有时,可在质性分析的过程中补充定量研究中未能发现的人格特征或提出新的假设。在第二部分的研究中,首先,要寻找传主的典型行为事件或悬念性问题,然后根据心理学理论和传主的人格特征来对这些行为或悬念性问题进行诠释分析。在对传主人格的成因以及行为事件的诠释分析中将其生命编排成一个连贯的故事[7]。
1.2 传主简介
包拯(公元999一1062年),字希仁,北宋庐州(今安徽合肥)人,是我国北宋中期著名政治家。进士及第后,历任天长县的知县,端州、扬州、庐州、池州的知州以及江宁府、开封府的知府等职。他一生为官清廉,秉公执法,体察民情,为民除害,是历史上有名的清正廉洁的典范,被誉为“包待制”、“包青天”、中国第一清官”。公元1062年死于开封,谥号孝肃,葬于合肥东郊十五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