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_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新.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章_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新

第八章 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 本章学习要点: 一、人际关系综述 二、人际吸引:喜欢他人和爱他人 三、侵犯行为与利他行为 四、竞争与合作 第1节 人际关系综述 1.1 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进行物质交往或精神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2 西方的人际关系理论 (一)人际交往理论 1、符号互动论 2、场合交往论 3、自我呈现论 4、社会交换论 5、T组理论 1、符号互动论 米德,《思想、自我和社会》 米德把个体看作是相互作用的基本分析单元,强调在人类意义上符号和语言的作用。 米德最感兴趣的是研究个体、群体、社会如何发出信息、传递信息以及对方的反应。 刺激—符号的意义—反应 公式。 2、场合交往论 康波和斯尼格 交往中的个体行为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其一是交往者怎样认识自己所面对的交往情境;其二是交往者怎样认识自己的交往行为。 场合交往理论强调特定的情境、特定的场合、特定的人,并由此推演出“在特定情境下产生的行为”。 3、自我呈现论 戈夫曼,是指人们运用多种策略控制和反馈自己外在印象的理论,也称为“印象管理”。 这个理论认为每个交往者都面对着把自己向他人呈现的问题。 强调自我呈现是社会影响的一种手段。 认为人在交往中可能有不同的动机和目的。 这个理论自始至终笼罩着一种谋划的气氛。 4、社会交换论 霍曼斯 该理论是一组解释人际交往活动规律的理论,特点是以奖赏和代价来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 霍曼斯受经济交易理论的启发,认为社会互动过程中的社会行为也是一种交换。霍曼斯的基本假设是,人们所付出的行为要么是为了获得报酬,要么是为了逃避惩罚,并且,人们是按照以尽量小的代价换取尽量多的收益的原则行动的。 人际交往活动具有社会性,实际是一种直接的、随即发生的交换活动。 各种交往关系都会涉及谋划者的报酬和代价,即对方的反应给个体带来的直接奖赏或惩罚。 认为交往中存在着一种分配上的“公平”原则,这是与他人交往活动后的心理体验。 5、T组理论 勒温 交往中人们都是按角色来行事的。 提高人们对潜意识交往动机的感受,便于交往者已双方互利的方式行事。 应该努力使双方隐藏于内心的情感表面化,让交往双方能够进行情感交流。 注重训练。 (二)人际反应特质理论 舒茨 认为人们有三种不同的需要,构成了三种不同形式的人际关系。 包容的需要——沟通、相容、参与等。 控制的需要——影响、控制、支配他人。 感情的需要——喜爱、亲密、同情、友善等。 霍妮 逊顺型,其特征是“朝向他人”; 进取型,其特征是“对抗他人”; 分离型,其特征是“疏离他人”。 (三)人际激励理论 1、需要理论 2、成就激励理论 3、归因理论 4、期望理论 5、公平理论 1、3 人际交往的经典实验 霍桑实验 照明实验:在调动工人劳动积极性方面,照明等劳动条件远没有人际关系来的重要。 福利实验: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人际关系的好坏比福利措施的好坏更加重要。 群体实验 态度调查 霍桑实验表明人们在工作中得到的物质利益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只有次要意义,人们最重视社会心理方面的满足和工作中发展的人际关系。 1、4 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第一,注意阶段; 第二,接触阶段; 第三,融合阶段 (二)人际关系恶化的过程 第一,冷漠阶段 第二,疏远阶段 第三,终止阶段 讨论:中国人的群体行为是内聚还是内耗? 1.内耗: (1)有关中国人“不合群”或“内耗”的说法最早始于梁启超。 (2)陈独秀更是以深恶痛绝的口吻在《卑之无甚高论》中写道,中国人“简直是一盘散沙,……人人怀着狭隘的个人主义,完全没有公共心。” (3)鲁迅曾通过小说中的“看客”场面生动地描绘过中国人的冷漠和自私。 (4)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国传统社会里一个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 (5)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一旦进入群体的较量,两个中国人对两个洋大人,或两个以上的中国人对两个以上的洋大人,中国人就吃不住兼顶不过。” 2.内聚 (1)梁漱溟:“西洋人是有我的,中国人是不要我的。在母亲之于儿子,则其情若有儿子而无自己;在儿子之于母亲,则其情若有母亲而无自己;兄之于弟,弟之于兄,朋友之相与,都是为人可以不讦自己,屈己以从人的。他不分什么人我界限,不讲什么权力义务,所谓孝弟礼让之训,处处尚情而无我。” (2)钱穆:“故西方有个人主义而中国无之。依中国观念,亦可谓先有家,乃有己。先有国,乃有家。先天下,乃始有国。先有一共通之大同,乃始有各别之小异。” 3.两者兼有 许硠光:“中国缺少自发的非亲属组织,根植于中国人缺乏追根求源的热情。……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的:中国人像‘一盘散沙’。本书的读者会认识到,

文档评论(0)

xinshengwenca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311233133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