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五常道德伦理治国成本远低于司法制度.docVIP

张五常道德伦理治国成本远低于司法制度.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五常道德伦理治国成本远低于司法制度

张五常:道德伦理治国成本远低于司法制度 不少读者期望我写这篇文章,应该写。不易写,但应该写。中国是个古国,其历史复杂无比,文化的演进没有欧洲十五世纪之后的闪闪生光,但纯而厚,是好于学问的人的一个好去处,我是着了迷的。历史说,解放立国到今天是六十周年了。北京要大事庆祝,显然因为六十年是一个甲子。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十个天干,十二个地支,能拼出六十个不同的组合,六十年是一个循环。为何有这样组合的安排我可没有考究,但中国的传统是以六十为大寿。不管你同不同意,或是否反对,一个国家久不久应该发一下神经,你不能不承认中国要做大事可以做得非常大。去年的北京奥运是一例,明年上海的世界博览会是一例,今天是二○○九年十月一日,打开电视看看吧。?   建国六十年,刚好有三十、三十之分。前三十解放共享,不妥不妥;后三十开放改革,很好很好。后者,我在《中国的经济制度》的结语中,有所感慨而挥笔直下:?   这些年北京做出来的大可引以为傲。你可以详尽地批评执掌政权的人,但他们减少了那么多的贫困,工程之庞大与迅速,历史从来没有出现过。我认为这样的成就不会再重复——不管是何地,不管是何时。?   我是个生存在上述的整个甲子的人。六十年前的十月一日,我快十四岁,懂事的。不断地跟进中国的发展,对历史有研究。在美国读本科第二年时,我写了一篇关于鸦片战争的前前后后的长文,当时的经济历史教授Warren?Scoville给予高评价。今天我想,如果没有上文提到的不妥的前三十年,中国会有很好的后三十年吗?如果六十年前解放之初就动工三十年后的改革,中国今天会更有成就吗?前三十的不妥是要付代价的,这代价高,值得吗?这些问题我没有答案。我只能说,从历史规划下来的局限看,中国能达到今天的成就,是人类历史没有出现过的艰巨工程带来的奇迹。这样的成就当然要付代价,很大的代价,至于这代价是否值得,见仁见智,是主观的判断了。比较客观地问,如果中国选走另一条路,这大代价会否低一点?今天的人恐怕没有答案;将来的历史学者总要提出这个问题。?   让我从乾隆皇帝说起吧。此公是二百五十年前的人。记不起正确年份,当时英国的皇帝派一个钦差大臣访中国,要求发展贸易。乾隆接待了他,写了一封历史有名的信给他带回英国皇帝。该信的大意是说:「我们中国什么都有,对西洋鬼子的产品毫无兴趣,而作为中国皇帝,我的责任是搞好中国的民生,番邦要求的外交事宜,与我何干哉?」这是当时中国闭关自守的意识,百多年后,八国联军的年代还是差不多,但八国联军之际,中国已经远远地落后于西方了。?   我们当然不怀疑古时的丝绸之路打通了一点与欧洲的联系,也不怀疑明初的郑和下西洋是比哥伦布早上大半个世纪的伟大探索。然而,无论怎样看,中国曾经有数千年的闭关自守的日子。康熙谢世前三年(一七二○)在广州设立公行,容许行商与老外贸易,只是为了应酬一下,说不上有发展外贸的意图。康熙是个好皇帝,但他对西方科学的兴趣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圆明园的故事与后来的悲剧是清代皇帝的好奇心奢侈化的结果。中国打开门户是鬼子佬用枪炮攻开的。鸦片战争之前,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档案与英国商人催促政府出兵的文件,我读过。他们要中国的丝茶,但中国只要他们的银两,银两不够,他们在印度找到中国人爱吸的鸦片。?   一个聪明的民族,关起门来发展自己的文化,大有可观,但与西方的文化传统很不相同。中国的文化既深且厚,可惜到今天西方的众君子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体会,称得上是及格的寥寥无几。中国的学子没有几个不知道有莎士比亚这个人,但西方的学子没有几个听过苏东坡。今天,在钢琴上弹莫扎特弹得象样的中国孩子数以十万计,但我赌你找不到几个西方的孩子懂得唱京曲。是一面倒的西方影响中国,只是近几年西方的孩子们抢着学起中文来了。后者是大好形势,反映着西方的众君子终于察觉到地球上还有另一个重要文化存在,是值得尊重的。这是我对国家六十有感中的一个很好的感受。?   一面倒的中学西,有贬意说是崇洋媚外,但其实是清末民初以还,早一点说是乾隆皇帝之后,西方的科学与工业产出比中国的先进得太多,把炎黄子孙吓破了胆。读得出几个英文字的夸夸其谈,把西方的一切捧到天上去。一九五七年我离港赴北美时,护照是五千四百多号,即是说从盘古初开到一九五七,从香港正规外出的只有五千多个。急起直追,进入洛杉矶加大的第二年被邀请作西方艺术史的助理教员。好奇地跑到图书馆去研读一下中国的艺术文化,客观地衡量,知道那所谓落后的中国,其文化了不起,自成一家,影响了梵高、高庚、毕加索等西方天才大师,可惜深入的影响却说不上。我对中西双方的文化一视同仁地重视,是从那时开始的。东归东,西归西,二者混合不来,是老生常谈,但不对。?   今天看,中国走现代化的路是成功了的。虽然还有好一段要走,但回头看,我们的确走过了千山万水。乾隆之后炎黄子孙的经历满是血

文档评论(0)

aicen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