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催化剂模块被堵塞、结构 催化剂模块被腐蚀情况 氨逃逸监测 的由来 第一代技术:稀释采样法 取样烟气经压缩空气按比例稀释后送入烟气分析仪分析。其稀释系统稀释比一般在1:100-1:250之间,实际工程多使用1:100。稀释取样法采用的烟气分析方法是化学发光法。当样品中的NO与O3混合时生成激发态的NO2与O2。激发态NO2在返回基态时发出红外光。这种发光的强度与NO 的浓度成线性比例关系。由于该反应只能由NO完成,因此要测量氨逃逸需要把烟气中NH3转化为NO。转化过程通过转化炉完成。 氨逃逸监测 发展史 稀释采样法原理: 样气进入分析仪后分两路: 一路经过750 ℃的不锈钢转化炉,所有的NH3和NO2都被氧化成了NO,然后进入烟气分析仪测得NT(总氮浓度)。 另一路经过氨去除器后得到不含氨的样气。其中一路经325 ℃的转化炉把NO2还原成NO,由分析仪测得NOx浓度。另一路不经过任何转化进入分析仪,测得NO浓度。这两路的NO经过计算得出NOx的总含量。 最终可计算得到氨逃逸量:NH3=NT-NOx 氨逃逸监测 发展史 稀释采样法原理图 氨逃逸监测 发展史 稀释采样法分析: 1. 烟气经过750℃转化炉将NH3、NO2氧化成NO,这里有一个转化率问题,高温下探头和NH3的接触反应、NH3的吸附和氨盐的形成,转化过程中有5%-10%的烟气消耗,导致检测不准确。 2. 氨去除器不能保证完全除去氨气,2路中的1路经325 ℃的转化炉把NO2还原成NO,不能保证完全性,同时NO发出的红外光检测存在偏差。 3. 氨与不同物质接触在不同的温度下转化为NO的比率有很大差异。 综合以上因素,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1. 多道工序的复杂性,决定了稀释采样法的不稳定性。 2. 氨的氧化吸附损失,以及多层计算公式的多变性,决定了稀释采样法的不准确性。 3. 整个工序无参考物进行准确性对比,检测数据不可考证。 上述分析结果,导致稀释采样法的淘汰。 氨逃逸监测 发展史 第二代技术:原位式激光分析法 利用激光的单色性以及对特定气体的吸收特性进行分析。一般设计成探头型的结构,直接安装在烟道上。一般发射接收(R/S)单元安装在烟道一侧或两侧,激光通过发射端窗口进入烟道,被接收端反射或接收后,进入分析仪。发射光通过烟气时对NH3的吸收信息保留在光信号中,即形成吸收光谱,通过对吸收光谱的分析最终得到NH3的浓度信号。 氨逃逸监测 发展史 原位式激光分析法:两种形态 对穿式激光分析仪 对角式激光分析仪 氨逃逸监测 发展史 原位式激光分析仪技术分析 (1)原位安装,仪表无法进行标定和验证,测量准确率无法保证。 (2) 取样无代表性:由于粉尘大,透射率不足,大多数原位式激光氨逃逸分析仪采用对角安装,取样无代表性。 (3) 现场震动噪声比较大,烟道震动导致发射端与接收端不能对准,导致无读数。 (4) 测量光程短,仪表测量下限与精度不足,在很多工况震动及高粉尘的干扰下,测量数据不准确,对喷氨工艺无实用价值。 (5) 现场粉尘造成发射端与接收端堵塞。 氨逃逸监测 发展史 氨逃逸监测现 场问题 氨逃逸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问题 氨逃逸的影响因素为喷氨不均匀和催化剂层的活性下降,在实际运行中,这两者都无法及时被发现,只有利用在线氨逃逸监测手段才能及时、准确获知氨逃逸率,因现场工况条件的影响,氨气检测具有以下难点: ? 烟气温度高、潮湿、含尘量大,对光学检测系统提出高要求; 烟气分布非常不均匀,短光程的光学技术不能保证其准确性; (0-10)ppm级别NH3检测,对检测仪器的灵敏性要求高; 氨气的高化学活性,吸附性和水溶性极强,无法使用冷却和除湿技术。 市场现有产品分析 技术分类 稀释采样法 抽取式紫外差分法 傅里叶红外技术 代表厂家 Themo Fisher; 立人;泽天;华创; Horiba; 梅特勒; 港东.... 技术对比 因其监测过程中的复杂性,氧化还原的不彻底性,以及不能解决NH3吸附问题而淘汰。 此技术系国内代理商进口国外核心组件,自组装品牌。通过紫外技术测量总氮含量TN,再测出NOx含量,通过NH3=NT-NOx。通过差分法获得NH3含量。因整套设备不对NH3进行检测,导致NH3无代表性,甚至出现负NH3; 国内组装外围设备的产品,不能保证后续的用户服务。 此技术检测下限为1ppm,不能满足脱硝工艺中NH3的测量需要。同时不能在线试试进行检测。 技术分类 原位式激光法 单侧式激光法/便携式激光法 抽取式激光法 代表厂家 Reineke(莱纳克); 技术对比 因烟道内粉尘含量大,激光不能穿透,导致无读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