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企业“三率”调查表填报方法教材.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填写要求: 按《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GB/T 5751-2009)填写。 填写依据 释2-12、煤的牌号 填写要求: 按照《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 0215-2002)的要求填写,分为稳定煤层、较稳定煤层、不稳定煤层、极不稳定煤层。 填写依据 依据最新审批的勘探报告或生产矿井地质报告中确定的煤层稳定性类型填写。 注意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定性和定量评价结果。 释2-13、煤层稳定性 《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 0215-2002) 附录D(定性评价) D.2.1 稳定煤层:煤层厚度变化很小,变化规律明显,结构简单至较简单; 煤类单一,煤质变化很小。全区可采或大部分可采。 D.2.2 较稳定煤层:煤层厚度有一定变化,但规律性较明显,结构简单至 复杂;有两个煤类,煤质变化中等。全区可采或大部分可采。 可采范围内厚度及煤质变化不大。 D.2.3 不稳定煤层:煤层厚度变化较大,无明显规律,结构复杂至极复杂; 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煤类,煤质变化大。包括: a) 煤层厚度变化很大,具突然增厚、变薄现象,全区可采或大部分可采; b) 煤层呈串珠状、藕节状,一般连续,局部可采,可采边界不规则; c) 难以进行分层对比,但可进行层组对比的复煤层。 D.2.4 极不稳定煤层:煤层厚度变化极大,呈透镜状、鸡窝状,一般不连续, 很难找出规律,可采块段分布零星,或为无法进行煤分层对比, 且层组对比也有困难的复煤层;煤质变化很大,且无明显规律。 《矿井地质规程》(84)煤生字第607号 评价煤层稳定性的主、辅指标 填写要求: 指把杂质从煤中分离出来以达到工业用煤的难易程度,分为极易选煤、易选煤、中等可选煤、难选煤、极难选煤,填报时根据实际情况从下拉菜单中选择。 填写方法 下拉菜单选取。 释2-14、可选性级别 填写要求: 以批准的设计或开发利用方案为准 ,应分不同厚度煤层填写。 填写依据 有设计工作面回采率的,按设计填写。没有的,按原煤炭部(82)煤生字第031号(以下简称031号)《关于合理开采煤炭资源提高回采率的若干规定》或《煤矿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 50215-2005)5.2.6条或《煤炭工业小型矿井设计规范》(GB 50399-2006)5.1.7条规定填写。 薄煤层不应小于 97%;中厚煤层不应小于 95%;厚煤层不应小于 93%。 释2-15、设计工作面回采率 填写要求: 以批准的设计或开发利用方案为准,应分不同厚度煤层填写。 填写依据 有设计采区回采率的,按设计填写。没有的,按原煤炭部(1998)第5号令《生产矿井煤炭资源回采率暂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5号令)或《煤矿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50215-2005)或规定填写。 原煤炭部5号令第9条:(1)设计能力9万吨/年以上的矿井薄煤层不低于85%;中厚煤层不低于80%;厚煤层不低于75%;水力采煤不低于70%。(2)设计能力9万吨/年以下3万吨/年以上的矿井,不低于65%;(3)设计能力小于3万吨/年的矿井,不低于50%。《煤矿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50215-2005)和《煤炭工业小型矿井设计规范》(GB 50399-2006)2.1.4条规定,矿井采区回采率应符合以下规定;①厚煤层不应小于75%;②中厚煤层不应小于80%;③薄煤层不应小于85%。 释2-16、设计采区回采率 填写要求: 根据实际数据先测算工作面损失率,工作面回采率=1-工作面损失率。 填写依据 根据原煤炭部(83)煤生字第1275号《生产矿井储量管理规程》(以下简称1275号)或031号填写。 工作面损失率(%)=工作面损失量/(工作面采出量+工作面损失量) 或工作面损失率(%)=(工作面动用储量-改正后的统计产量)/工作面动用储量 (说明:采用垛式、仓房式无法测算采出量和损失量时采用) 工作面采出量Q回=s×h×d-R 式中:S-工作面实际采出面积;h-平均实际采高;d-煤的容重;R-工作面内实际发生的落煤损失。 落煤损失量a=s*h*d 式中:s-落(浮)煤面积;h-落(浮)煤厚度;d-落(浮)煤容重,一般取0.9。 释2-17、(实际)工作面回采率 采出量=统计产量-灰分改正量-水分改正量-矸石改正量 式中 用统计产量代替实测产量改正计算公式

文档评论(0)

美洲行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