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历史地理
1:[单选题]永嘉之乱后的人口南迁,其南迁的人口数量约占南方总人口数量的( )。
A:1/3B:1/4C:1/5D:1/6
参考答案:D
2:[单选题]下列各条道路中,不属于秦代所修筑的道路是( )
A:岭南新道B:阴平道C:巴蜀栈道D:五尺道
参考答案:B
3:[单选题]下列运河河段中,不属于元代京杭大运河的是( )。
A:济州河B:会通河C:通惠河D:漕渠
参考答案:D
4:[单选题]下属各地中,不属于南北朝时期僧人集中分布地的是( )。
A:江东的丹阳、吴、会、稽、吴兴
B:广州的番禹
C:江汉沅湘的襄阳和南郡
D:益州的巴西、广汉和蜀郡
参考答案:B
5:[单选题]下列所述隋唐风俗区中,不属于梁州风俗区的是( )。
A:四川B:甘肃C:云南D:贵州
参考答案:B
6:[论述题]
简述我国丝织业的发展过程?
参考答案:
大约在5000多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都已经开始了丝织业生产。
丝织业起源以后,直到殷商和西周时期才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个时期丝织业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上游地区以及淮河流域。
春秋战国时期丝织业生产遍及黄河流域,各诸侯国都把发展农桑生产放在经济生活中的首要位置,蚕丝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丝织业的重要产地有齐、鲁、卫、郑、魏、秦等国,齐、鲁、卫是全国的丝织业中心,齐纨、鲁缟、卫锦被誉为最珍贵的丝织品。
秦汉时期黄河流域作为全国丝织业的中心地位得到巩固,丝织业生产基本上都在黄河流域进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主要生产麻织品。西汉丝织品的主要产地是临淄、襄邑、长安、洛阳。东汉时,成都也成为丝织业中心。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丝织业生产收到战乱破坏较大,直到北魏统一北方后,丝织业才逐渐恢复起来。位于黄河下游地区的定州是北齐的丝织业中心。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丝织业得到迅速发展。
隋代和唐代前期黄河流域丝织业得到恢复和发展,河南、河北二道是主要产地,巴蜀地区的丝织业也比较发达。安史之乱后,长江中下游地区丝织业迅速发展起来。越州(今浙江会稽)是丝织业中心,荆州(今湖北江陵)和宣州(今安徽宣城)的丝织业也很发达。黄河中下游地区丝织业逐渐衰落,关中地区尤为严重。
北宋时期,开封、洛阳、真定(今河北正定)、成都、江宁(今江苏南京)润州(今江苏镇江)等地设有规模巨大的官营丝织工场。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丝织业十分发达,京东东路、京东西路和河北东路是其主要产地。宋室南渡以后,南方丝织业发展更快,临安(今浙江杭州)、平江(今江苏苏州)、婺州(今浙江金华)、常州、湖州等地成为新的丝织业中心。全国的丝织业中心已经完全转移到江南地区。
元代的丝织业仍然是南盛北衰,地是建康(今江苏南京)、平江(今江苏苏州)、杭州、成都等地。福建发展成为一个新的丝织业中心。
明代期长江下游的丝织业有了更大的发展,苏州、杭州、湖州、松江(今上海松江)、常州、南京都是丝织业的重要城市。清代丝织业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重要丝织业城市有江宁(今江苏南京)、苏州、杭州、广州、佛山等。成都平原的丝织业则在明末清初的战争中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从此一蹶不振。
7:[论述题]简述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三次人口南迁的过程及其迁徙路线?
参考答案:
我国历史上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三次人口南迁分别为永嘉之乱后的人口南迁、安史之乱后的人口南迁和靖康之乱后的人口南迁。
(1)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的人口南迁。这一南迁开始于西晋永嘉年间,直至刘宋元嘉年间才基本结束,前后持续了100多年,主要有四次人口南迁的高潮:①永嘉初,今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及江苏、安徽二省淮北的流民相继渡过淮河、长江南迁。东晋王朝在南方设置侨州郡县安置南迁人口。②在东晋成帝初(326年后),江淮大乱,淮南居民及侨居于淮南的北方移民渡过长江南迁。 ③东晋哀帝时(362-365)和此后近二十年间中原动荡,部分陕西、甘肃境内的汉民南迁汗水流域,部分进入四川境内。④刘宋文帝元嘉(424-453)年间和明帝泰始(465-471)年间,曾一度被刘宋收复的中原地区重新失陷,淮北各州也被北魏占领,大量的人口渡淮南迁。这几次移民路线主要有东西二线:西线一是水路循汉水南下,南郑(今陕西汉中)和襄阳(今湖北襄樊)成为移民的集散地;二是陆路从金牛道(南栈道)西南入四川。东线则循邗沟和淮河流域东南向的支流向东南迁移,处于邗沟南端的今江苏扬州及长江对岸的今镇江、常州一带成为山东及苏北移民的集合地,河南人也大多向东南迁入安徽。
(2)安史之乱后的人口南迁。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南迁的路线主要有东、中、西三路:东路自华北平原南下淮南、江南,然后主要经皖南、浙西进入江西。再分两支,一支南下岭南,一支越武夷山进入福建。东路的南迁人口以当时全国的南北交通命脉大运河为主干,包括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