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流行性斑疹伤寒.ppt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流行性斑疹伤寒 流行性斑疹伤寒又称 虱传斑疹伤寒, 是由普氏立克次体以人虱为传播媒介所致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特点是稽留高热、严重头痛、皮疹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分类 立克次体属:斑疹伤寒群 斑点热群 柯克斯体属 东方体属:恙虫病群 埃立克体属 巴通体属 斑疹伤寒,Q热,恙虫病 共同特点 ①多形性,大小界于细菌和病毒之间 ②专性细胞内寄生,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③有DNA和RNA两类核酸 ④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寄生或储存宿主 ⑤大多是人兽共患病原体引起人类发热和出疹性疾病 ⑥对多种抗生素敏感(磺胺可刺激增殖) 流行性斑疹伤寒(又称虱传斑疹伤寒)的病原体为普氏立克次体,呈球杆状,革兰染色阴性,其含有群特异性可溶性抗原、种特异性颗粒抗原与变形杆菌OX19部分相同的抗原。 立克次体耐低温与干燥,但不耐热,56℃30min可灭活,对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均敏感。 流行病学 ★传染源 病人是惟一的传染源,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第1周传染性最强,一般不超过3周。 ★传播途径 体虱是主要传播媒介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以20~30岁青壮年最高,病后免疫力持久。 ★流行特征 主要流行冬季、寒冷地区 普氏立克次体(R.prowazekii) 人虱 ? 人 人 人虱 流行性斑疹伤寒传播方式 发病机制 病理变化 主要特点: 增生性、坏死性、血栓性血管炎及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性,而形成斑疹伤寒结节。 此种病变可遍及全身小血管,常以皮肤真皮、心肌、脑及脑膜等处多见。 临床表现 潜伏期10~12d (一)典型斑疹伤寒 1、发热 开始为稽留热,以后也可为弛张热,伴寒战。 2、皮疹 90%以上病例有皮疹,为本病的主要特征。皮疹开始为鲜红色、充血性斑丘疹,以后转为暗红色,亦可为出血性皮疹。 3、中枢神经系统 4、肝脾肿大 约90%病人有脾肿大 5、其他 可有脉搏加快 辅助检查 诊断要点 流行病学资料 去过疫区,与患者接触,或被人虱叮咬 临床表现 起病急骤、高热、发病4~5d出疹、皮疹多、头痛重 实验室检查 以外斐反应最常用,滴度大于1:160或病程中效价升高4倍即可诊断。 特异性抗体IgM阳性可做早期诊断。 治疗要点 一般治疗 保证足够水分及热量,注意防止并发症。 病原治疗 四环素首选。如果合用甲氧苄啶效果更好。 对症治疗 剧烈头痛用止痛镇静药;毒血症严重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预防 控制和消灭传播媒介和储存宿主 (灭虱、灭蚤、灭鼠) 检查中应严防实验室污染和人体感染 治疗禁用磺胺类药物 护理 主要护理措施: 虫媒隔离 休息 饮食 病情观察 对症护理 药物治疗的护理 * * 普氏立克次体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贝纳柯克斯体 恙虫病立克次体 病原学 致病物质: 致病机制: 局部(淋巴组织小血管) 全身小血管内皮细胞 高热、头痛、皮疹 (第一次菌血症) (第二次菌血症) 血管 内毒素、 磷脂酶A 节肢动物叮咬或粪便 病理部位: 1、血象:WBC多正常,N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2、血清学检查 1)外斐实验 2)补体结合试验 3)立克次体凝集试验 4)特异性抗体检测 3、病原体分离

文档评论(0)

bos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