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占有基本问题.doc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占有基本问题.doc

占有的基本问题 评《物权法草案》第二十章 张双根 北京大学法学院 副教授   一、序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① 之末编末章,为关于“占有”之规定,共7个条文,加上“附则”第266条第7项占有概念之立法定义,条文数至多7个半。所规定者,为占有的概念(第266条第7项)、占有的种类(第259条),有关占有的推定(第260-261条)、对无权占有人请求回复占有物时所生的损害、孳息以及费用问题(第262-264条)、占有的保护(第265条)。除此之外,理论上涉及占有的问题,尚有占有在物权法编制中的地位、占有的性质、占有的取得移转与丧失、占有在动产物权变动中的作用。以下就各问题,评本次《草案》占有章的得失。   二、占有制度在物权法编制中的地位   就占有制度于《草案》中的“末编末章”地位,可说明者有二:   第一,对占有制度的不重视。物权立法是否应规定占有制度,自始即有怀疑与反对的声音。最后虽勉强纳入,但有关占有的内容,前后各草案变动不大;而起草者的历次草案说明,② 对占有制度也仅仅满足于一句“草案还对…占有等作出了规定”。这似乎意味着《草案》所规定的占有制度,已臻完善而无需改进。倘若果真如此,倒是一件令人庆幸并值得自豪的事:我们的立法者已能以寥寥7个半条文,准确无误地概括民法上最艰涩的占有制度的精华!然而事实却并不容我们如此乐观。倘若本文后续的分析与结论成立,并可前置为判断前提的话,那么物权立法对占有的设计情况,只能说明对占有制度上所呈现的理论问题,起草者一直未能予以应有的重视。③ 结合这样的背景来解读《草案》占有章,其地位在起草者眼里,实可与“末”字相配。   第二,自物权法或民法体系角度来观察,占有制度是否应置于末编末章?占有制度置于物权编之末章,虽有瑞士民法、意大利民法、我国台湾地区民法等法例可循,但笔者认为,德民将占有置于物权编之首,体例更佳。盖物权者乃物归属于物权主体之权利关系,而物与主体间的关系,首先体现的是事实层面的关系,也就是占有关系,只有先解决好事实层面的关系,才可进一步建构抽象层面的权利关系。只有作如此合乎逻辑的安排,也才能建立起占有制度与物权法上制度间的关联,④ 如占有移转与动产物权变动间、无权占有人与物上请求权间、占有保护与本权保护间的关联等,从而给法律适用者“找法”时法条相互参引的便利,不似现在的草案设计给人以占有与“所有”(物权)为互不牵扯的两张皮的感觉。进一步言,若放眼于整个民法体系,则占有的意义显然又不仅限于物权法,实为整个民法体系的一项核心制度。如此而论,《草案》将占有制度置于“末编末章”,实有污其在整个民法体系中的厚重地位。   三、占有的概念与性质   其规定为《草案》第266条第7项。就此有如下说明:   第一,鉴于占有制度的重要意义,该项定义性规定应独立成条,并应列为占有章下首条。⑤   第二,句中“不动产或者动产”,可直接代之以“物”,盖与《草案》第2条第2款第1句,存在重复。   第三,依该项内容可见《草案》就占有之性质,采通说之事实说理论,从而占有与占有之基础(占有权问题),彼此独立。此点值得肯定,也是本文评论的一项立基点。须澄清者,关于占有性质之争,其意义应仅限于占有保护功能之中,就占有的其他功能,如公示功能、维持功能等,占有只能视作一项事实,否则于理不通。⑥   第四,《草案》就占有之定义,乃参照德民第854条第1款与台民第940条。但《草案》就占有之种类,未如德民与台民,规定有占有辅助与间接占有,故而依《草案》的逻辑,凡对物有“实际控制”者,均享有占有。若依本文应规定这两类占有种类的观点(详下述),则对“实际控制”的理解,应区分“法律上的实际控制”与“生活经验上的实际控制”:虽在生活经验上的对物有实际控制,但法律不承认其占有人地位者,乃占有辅助人;或反过来,虽在生活经验上的对物并无实际控制,但法律赋予其占有人地位者,乃间接占有人。在前者,占有主人为占有人,占有辅助人为其实施占有的“工具”,其占有仍可解为一项事实;在后者,虽在占有上有直接与间接之对立,但直接占有人的媒介占有的意思为核心要素(详下述),而该意思在本质上仅为事实意思,故而间接占有亦不妨视为一种事实。   第五,就物之外的客体如权利等,是否应如台民第966条之例,规定准占有制度,《草案》似持否定态度,然依本文见解,可采取德民的思路,不设一般性的权利占有(准占有)条文,而就可得占有之权利,于该权利内,规定准占有以及对占有规定的可准用性。   四、占有的种类   《草案》就占有之种类,仅规定有权占有与无权占有(第259条),而在无权占有中进一步区分善意占有与恶意占有(第261条)。此一设计,无论是站在比较法的立场看,还是就占有制度与《草案》中其他物权制度之关联而生的必要性来观察,均显得过于

文档评论(0)

克拉钻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