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渤海湾盆地PL19-3油田晚第三纪油气
充注:活跃断层带新圈闭中油气聚集
摘 要
PL19-3油田是中国最大的近海油田,发现于中国东部最活跃断层带中的浅层储层(700-1700米)。PL19-3背斜被密集分布的断层切割形成于2百万年前。从PL19-3油田采集的源岩和原油样品被分析用于解释这个油田的起因和形成机理。渤中盆地中的三个富含有机质、油侵的源岩层段,每个层段都有不同的生物群体。不同井段采集的原油样品有不同的生物组合,基于生物组分和数据的多元分析,PL19-3油田有三种与源岩相关的含油级别。PL19-3油田具有较大的组合非均质性。这个油田的非均质性和从PL19-3油田及相邻构造中采集的油样的相似性表明有三个油气冲注方向,这与运移路径模型所得的结果一致。PL19-3油田在南部是渤中坳陷的东部和渤东坳陷烃源岩于东营组生成的油气,东南部是庙西坳陷于沙河街组生成的油气,西北部是渤中坳陷于沙河街组生成的油气。从多套源岩层段和多套生油灶及渤中坳陷大部分面积的油气向相同的圈闭冲注导致PL19-3构造快速的油气聚集,最终形成了这个处于活跃断层带年轻圈闭的大油田。
前 言
渤海湾盆地是中国含油性最好的盆地之一,聚集了中国总油气产量的三分之一。PL19-3油田有产量超过6亿吨的多个油藏,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大的浅海油田。这个油田发现于1999年,即渤海湾盆地加强石油勘探开始的30年后。早先PL19-3构造被认为没有勘探前景,有三个主要特征:(1)PL19-3背斜早期形成不早于5.1百万年且直到2百万年前最终成型,因此PL19-3构造被认为太年轻没有足够的圈闭油气的能力而形成商业价值的浅海油田;(2)PL19-3构造在中国东部最大最活跃的断层带-郯庐断裂带中,且被密集分布的断层切割(图1),运移至这个构造的大部分油气都从那些断层中渗漏了;(3)PL19-3构造中的储层埋深不超过1700米,因此这个构造中的大部分油气只达到生物降解阶段。因为这些特征表明不可能形成商业性油气藏,PL19-3油田的发现被认为是中国新生代盆地加强石油勘探中的一个重要突破。
自从1999年这个油田的发现,一些投资者不断研究这个油田的地质特征和石油的地化特性。这些投资者认为这个油田的烃源岩是渐新世东营组的。因为东营组主要是低有机质丰度(有机碳含量不足1.0%)的贫氢的未成熟的,最多是将成熟的干酪根控制的,在渤海湾盆地的其他次级盆地东营组不是重要的烃源岩。PL19-3构造被四个生油凹陷包围:渤中、渤东、庙西和黄海口凹陷(图1)。基于生油凹陷水平上,对PL19-3油田成因的非系统的研究已经实施。然而,对于这个在活跃断层带中年轻构造上的大油田的形成和保存的机理几乎还是不清楚的。这篇文章的目的是通过结合地质和地化数据研究原油的成因,证明组合非均质性和油气冲注的方向并查明PL19-3油田油气聚集的机理。
图1-A 渤海湾盆地位置图
图1-B PL 19-3油田位置图
地质环境
渤海湾盆地位于中国的东海岸(图1A),面积约180000km2(图1)。渤海湾盆地形成于中国南部克拉通上,历史复杂。该盆地在中生代作为弧后盆地形成,新生代演化成内克拉通裂谷盆地。在同生断陷期,形成一系列沿着北西—南东走向的断层带的地堑和半地堑。晚渐新世,这些地堑和半地堑逐渐变成一大的盆地,后裂谷期(距今24.6百万年)渤海湾盆地形成(图2,3)。渤海湾盆地有一些次级盆地组成,即辽河,辽东湾。渤中,济阳,黄骅,冀中和临清坳陷(图1A),每个坳陷都稍有不同的沉降史、构造样式和油气潜能。
渤海湾盆地第三纪的沉积达12Km。图3显示的是渤海湾盆地广义的新生代地层。同生断陷期的沉积是由孔店组,沙河街组和东营组地层组成。这些地层被地堑和半地堑分割(图2)且沉积于河流—湖泊环境。后裂谷期的沉积是由馆陶组、明化镇组和平原组地层组成(图3),这些地层广布(图2),受河流沉积控制。
渤中坳陷是渤海湾盆地的近海水域,与其他的坳陷明显的不同有两条:一是自从32.8百万年它就是沉积中心,与其他坳陷相比,它的渐新世同生断陷期和中新世到第四纪后裂谷期的沉积更厚(图2A)。二是晚第三纪至第四纪强的后期断裂活动作用于基底断层并产生新的断层(图2),而在其他凹陷晚第三纪至第四纪很少或没有断层产生。相反,在渤中坳陷的晚第三纪至第四纪小断距(10-50米)的断层是密集分布的(每千米1-2个断层)。龚和李认为这个强的后期断裂活动是由新构造运动引起的。
PL19-3构造是渤南隆起中部的断背斜(图1B,2B)。PL19-3背斜被郯庐断裂带中两条南北走向的走滑断层和北东走向的正断层切割。PL19-3油田的储集岩是馆陶组和明化镇组的砂岩。盖层是夹于馆陶组和明化镇组储集砂岩中的页岩。油藏的埋深介于700至1700米。
馆陶组的储集岩是曲流河沉积的砂岩,孔隙度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湖北省八校201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卷文综介绍.doc
- 湖北省八校201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卷政治Word版含答案介绍.doc
- 湖北省八校201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科综合介绍.doc
- 黄山市屯溪二中人行天桥工程(技术标)介绍.doc
- 湖北省八校201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试卷_word版含答案介绍.doc
- 湖北省八校201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试卷word版含答案介绍.doc
- 湖北省八校201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试题及答案介绍.doc
- 湖北省八校201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试题介绍.doc
- 黄山市黟县黄山黑鸡2014年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基地建设考核介绍.doc
- 湖北省八校2015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文综试题介绍.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