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介绍.doc

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介绍.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 ---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在江苏的创造性实践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课题组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南京 210004) 摘 要: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江苏的实践,深刻体现在江苏人民在中共江苏省委的领导下,抓住三个重大机遇,历经三个发展阶段,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从温饱到总体小康、从总体小康到更高水平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江苏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道路和经验,给我们诸多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江苏实践 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在一个十几亿人口大国摆脱贫困、加速实现现代化的行动指南,是一个被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所证明的立足于中国国情的伟大构想。30年来,正是在这样伟大思想的指引下,江苏人民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进行着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 一、立足于中国国情的伟大构想 小康社会是邓小平立足于中国国情的伟大构想,是他对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起始阶段的形象概括。邓小平到江苏苏州调研的1983年,正处于小康社会的构想从初步形成到具体化、体系化的关键时期。苏州实践所展示的丰富内容,使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实现了从抽象到具体、从设想到实施、从愿景到现实的质的飞跃。 (一)“小康之家”:从贫穷走向现代化的中国之路源于《诗经》的“小康”,表达了千百年来中国人对衣食无忧、平安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然而,直到改革开放之初,“小康”仍然只是数亿中国人的一种美好企盼。当时的现实是相当严峻的:国家底子薄,人口多,而且80%是农民,人民生活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在战后科技革命的强力推动下,美国、欧洲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和科技日新月异,中国大陆周边“四小龙”迅速崛起。面对西方国家的现代化,邓小平深刻地思考这样一个严峻而现实的问题:中国从贫穷走向现代化的路在何方?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1]237这次谈话中,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小康”的概念,用来表示我国脱离贫困但尚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之间,生活水平处于人均1000美元左右的那样一个社会发展阶段,即从贫穷走向现代化的中国必经阶段——“小康之家”,展示了到2000年中国式四个现代化实现后的前景。稍后,邓小平提出以198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50美元为基数,用两个十年实现“翻两番”,20世纪末达到1000美元。这一设想,作为战略目标写进了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报告。 (二)邓小平苏州之行对小康社会思想的升华 1983年春节前夕,党的十二大闭幕不久,邓小平踏上江苏大地,并赴苏州考察。苏州人民在改革开放中的鲜活实践,对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整体确立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经验和依据。 苏州之行极大地增强了邓小平实现小康社会的信心。“这几年一直摆在我们脑子里的问题是,我们提出的到本世纪末翻两番的目标能不能实现,会不会落空?”邓小平带着这个关系国家前途的战略问题来到苏州。他听了江苏省委和苏州市委负责同志充满信心的汇报,非常兴奋,回京后在同外国朋友的一次谈话中欣然宣布:“这样发展下去,到本世纪末翻两番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现在可以告诉朋友们,我们的信心增加了。”[2]66在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引领下,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确立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生活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苏州之行使邓小平的小康社会蓝图从考量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方面的指标,发展为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全方位的社会发展概念。在苏州,邓小平认真听取苏州同志的汇报,非常详细地看了16份典型材料。回京后,在与中央几位负责同志的谈话中,他详细介绍苏州农村的新气象:“第一,人民的吃穿用问题解决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第二,住房问题解决了,人均达到二十平方米,因为土地不足,向空中发展,小城镇和农村盖二三层楼房的已经不少;第三,就业问题解决了,城镇基本上没有待业劳动者了;第四,人不再外流了,农村的人总想往大城市跑的情况已经改变;第五,中小学教育普及了,教育、文化、体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业有能力自己安排了;第六,人们的精神

文档评论(0)

阿里山的姑娘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