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摘要
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 Verschueren 在《语用学新解》中提出语用综观,从认知、社会、文
化的综合角度全方位地考察语言现象及其运用的行为方式。语用综观下的顺应论以全新的视
角去诠释语用学,认为语言的使用就是语言的选择过程,而语言的选择即从语境、语言结构
两方面动态地在不同意识程度的参与下做出的某种顺应。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活动和语言使
用的特殊形式,也可以从顺应论的视角去研究。
本文运用动态顺应理论来分析比较《骆驼祥子》的两个英译本,分别为伊万·金译本和
施晓菁译本。首先在顺应论的框架下构建一个翻译模式,用来解释顺应翻译的具体过程。选
择和顺应贯穿翻译过程的始终,译者在原文文本和译文文本的理解和表达阶段都要不断进行
选择和顺应,这就决定了动态顺应在翻译中的重要性。随后以顺应论的核心概念—动态顺应
为基础,分别从时间顺应,语境相关成分顺应和语言结构顺应三个方面详细分析动态顺应在
《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基于两个译本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时间顺
应要考虑到翻译时期所特有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环境和读者群,以及译本的交际目的;语境
相关成分顺应主要考察语言外语境因素,即对社交世界、心理世界和物理世界的顺应;语言
结构顺应则主要考察语言内因素,包括语码、语音、词汇、句子和篇章各层面的顺应。对比
分析涉及到两个译本在结尾变动、文化负载表达式、性描写、翻译方法选择如删译、增译等
方面的差别,并用动态顺应的三个方面来解释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同时也为翻译研究提供
颇具指导意义的新理解。
通过对比分析,作者认为翻译是一种复杂的不断进行选择的活动,译者可以根据具体的
交际环境和目的,在不同意识程度的参与下针对语言结构和语境做出灵活动态的顺应性翻译。
并指出文学文本复译的必要性,即文学翻译无定本,文学作品应该被不断的重释翻译以顺应
不同的时间、语境和交际目的,译本比较不应仅停留在语言层面上,而应考虑到当时翻译的
时代、社会、历史和文化环境。因此,将动态顺应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不仅具有很强的解
释力,而且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拓展了研究深度。
关键词:翻译模式,动态顺应,《骆驼祥子》译本
I
ABSTRACT
Verschueren, the secretary general of IPrA (International Pragmatic Association), proposed a
general perspective encompassing cognitive, social, and cultural elements to examine the linguistic
phenomenon related to their usage in forms of behavior. The adaptation theory in light of the
general perspective interprets pragmatics from a new approach, taking the use of language as a
process of choice making and adaptation to context and linguistic structure with some degrees of
salience. Translation, as a particular activity of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language use, thus
can be studied from the pragmatic adaptation approach.
Based on the adaptation theory, the thesis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Luotuo Xiangzi, namely Rickshaw Boy translated by Evan King and Camel Xiangzi
translated by Shi Xiaojing. The author first tries to build up a translation model under adaptation
theory to expla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Choice making and adaptation is found to run through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and the translator has to make continuous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