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基因工程的酶学基础解说.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主要内容 第一节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RE) 第一节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限制(restriction):指一定类型的细菌可以通过限制性内切核酸酶(限制酶)的作用,破坏入侵的噬菌体DNA,导致噬菌体的寄主幅度受到限制。维护宿主遗传稳定的保护机制。 第一节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限制酶:在细胞内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中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并对DNA分子进行切割的一种酶。 1978年,W. Arber,H.O.Smith,Nathans因发现限制性内切酶及对其功能研究的突出贡献获得诺贝尔生物医学奖。 第一节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修饰(modification):指寄主本身的DNA,由于在合成后通过甲基化酶(甲基转移酶)的作用得以甲基化,使DNA得以修饰,从而免遭自身限制酶的破坏。 第一节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寄主控制的限制与修饰的作用:一是保护自身的DNA不受限制;二是破坏外源DNA使之迅速降解。 基因工程中,应用采用缺少限制作用的菌株作为受体。 例如K12: rk+mk+   rk-mk- (用于转化实验) rk-mk+(用于转化实验) rk+mk-(自杀性表型) 第一节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根据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识别切割特性、催化条件及是否具有修饰酶活性,可分为Ⅰ、Ⅱ、Ⅲ、Ⅳ型四类。 第一节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1. 用属名的第一个字母和种名的头两个字母组成3个字母的略语表示寄主菌的物种名。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用Eco表示;   流感嗜血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用Hin表示。 2. 若该微生物有不同的变种或品系,再加上该变种或品系的第一个字母,如EcoRⅠ。 3. 如果一种特殊的寄主菌内有几种不同的限制-修复系统,用罗马字母表示,如EcoRⅠ,EcoRⅤ。 4. 限制酶前面要带上R(Restriction),修饰酶前面要带上M(Modification)。(现已省略) 第一节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若种名头2个字母相同则其中一个可用种名的第一和第三个字母。 第一节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一)识别序列的特异性 识别顺序的碱基数一般为4-6bp,少数识别更长,多数识别位点具有旋转对称性(回文结构),少数的识别位点在切割位点之外,具旋转对称性。 4bp     HpaⅠ C↓CGG GG C↑C    5bp    AvaⅡ     G↓GWCC CCWG↑G    6bp     SmaⅠ    CCC↓GGG GGG↑CCC    11bp    Bg1Ⅰ   GCCNNNN↓NGGC CGGN↑NNNNCCG           N=A, T, G, C 第一节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1. DNA分子酶切片段的末端 Ⅱ型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切割双链DNA,水解磷酸二酯键中3’位酯键产生两个末端,末端结构是5’-P和3’-OH,产生3种不同的切口。 第一节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第一节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第一节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黏性末端:指DNA分子在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互补碱基的单链延伸形成的末端结构,它们能够通过互补碱基间的配对而重新连接起来。P16 第一节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第一节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第一节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指来源不同但识别相同靶序列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SstⅠ CCGC↓GG SacⅠ CCGC↓GG KpnⅠ GGTAC↓C Asp718 G↓GTACC 区分 :同切点酶或同裂酶 、原型酶、新裂酶 第一节 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指来源各异,识别的靶序列也各不相同,但切割后能产生相同黏性末端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P17 一组同尾酶:BamHⅠ(G↓G

文档评论(0)

美洲行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