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章 惩罚 第一节 惩罚的定义与类型 1.惩罚的原理和定义 惩罚的原理:如果一个行为发生后,带来的直接结果令人不快,那么这种行为将来不太可能被重复。 厌恶刺激和厌恶活动的承受,积极刺激或积极活动的撤离 惩罚,就是指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反应的结果,降低了该行为以后发生概率的过程。 惩罚物,就是指其呈现可以降低反应发生概率的事件。 3.关于惩罚的普遍误解 判断惩罚物:是否消极、是否具有厌恶的特性,是否导致行为概率下降 下降是暂时还是永久 二、惩罚的类型 正惩罚(普里马克原理) 刺激出现或强度的增加,使问题行为减少。如使用低电击治疗智障少年的自伤行为。 负惩罚 刺激的消除或强度的降低,使问题行为减少。如6岁儿童经常打人,当他打人就要求他下蹲10次等。 无条件惩罚:对高温、严寒、恶臭等的逃避,对个体的生存和物种的存活都具有重大影响,都直接或间接的与有机体的生物需要密切相关的惩罚称为无条件惩罚物;而将高温、严寒、恶臭、疼痛、噪音、杂色、酸苦等自然的消极刺激,称为无条件惩罚物。 条件惩罚:能起到条件性惩罚作用的刺激,称为条件惩罚;条件惩罚物是指,只有在与无条件惩罚物或其它已经存在的条件性惩罚物配对之后,才具有惩罚作用的刺激或事件。如“不”这个词是一个条件性惩罚物,因为他经常与许多其他具有惩罚作用的刺激伴随出现。 三、行为强化和惩罚的对比 1.二者的联系 这两个原理都有以下两个定义特征: (1)在行为之后跟随着一个后果 (2)这个后果对将来该行为的发生与否产生影响 2.二者的区别 强化使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增加,而惩罚使行为发生的可能性降低。 强化与惩罚的功能关系 第二节 惩罚物的分类与选择 一、体罚 二、斥责 三、矫枉过正 四、体力劳动 五、惩罚物的选择 体罚 是指随着个体不良行为的出现,及时施予一种感官性厌恶刺激,以阻止或消除其不良行为的发生。 感官性厌恶刺激包括痛觉刺激和对其他感受器产生不适的刺激。 因体罚对受罚者和施罚者都带来不愉快,所以尽量避免,只有在其他惩罚无效时考虑使用。 在行为矫正中经常使用的是电击。经常使用在有自伤或他伤行为者(如精神病患者的自伤行为)和对其他矫正方法没有反应的个体(如9个月大的婴儿,一连反胃吐乳2个月)等行为的矫正。 用柠檬汁作为惩罚物来使用,如治疗6个月大的婴儿的反胃吐乳反应。 水雾和脸部遮蔽等也偶尔用来做惩罚物。 *在使用体罚时应注意不要误用。 二、斥责 所谓斥责,就是指个体出现不良行为时,及时给予否定性的语言、姿势和表情,以阻止或消除其不良行为的发生。 但是使用不当有时会将斥责误读为关注,起到对不良行为的强化作用。 使用斥责的原则 1.具体指出所要斥责的行为及被斥责的理由,并指出可供选择的良性行为; 2.斥责要简洁明了,语气坚定; 3.斥责时要保持冷静,避免发牢骚; 4.将口头谴责与否定性的表情和姿势相结合使用; 5.靠近当事人进行斥责,面对面的斥责,效果最好; 6.进行斥责时,要阻止对当事人或其它人具有危险性的行为。 斥责只是其他惩罚的信号,所以如果将斥责长期不与其他惩罚相配合使用会逐渐失效,所以为了避免失效,需要不时的与其他惩罚相伴随使用。 因斥责实行容易,所以经常在行为矫正中使用,也不会造成双方的不愉快,所以普遍使用;但要注意斥责变成体罚。 避免出现对斥责的习惯化。 三、矫枉过正 是指在问题行为发生后,要求当事人进行与该问题行为有关的费力活动。 过度补偿 积极练习 过度补偿就是在问题行为发生后,当事人不仅必须纠正问题行为造成的环境因素,而且还要把环境恢复得比问题行为发生前更好。 如孩子吃饭时将食物撒在桌子上,母亲要求其收拾,并将其他人的也收拾。 积极练习是指在问题行为发生后,要求当事人多次重复练习或较长时间地练习与问题行为相对立的良性行为。 如老师要求学生抄写10遍作业中出现的错别字。 心理学家的实验:① 矫正8岁的智障女孩芭芭拉问题行为的实验。图6 ——1。② 用于消除智障人士的偷盗行为。 对于无法补偿的问题行为,无法使用过度补偿,只能使用积极练习,如对于扰乱课堂秩序的学生在下课前5分钟不断的提问,要求回答问题等。 优势: 矫枉过正与其他惩罚方法的重要区别是,它着眼于与问题行为相对立的适当行为,让不良行为者知道正确行为应该是什么样的,所以具有教育功能。 在使用时要找出环境中要恢复的行为和要表现的适当行为。 局限 有时需要身体引导,所以不适合用于群体情境。 结论:在行为矫正中具有快速和长久的效果,所以经常被使用,而且孩子、家长和老师认为与其他惩罚相比较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