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脑干的临床应用解剖及脑干综合征2.ppt

  1.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临床常见现象与血管血基础 小脑下后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rallar artery)是椎动脉颅内段的最大分支。其发出点比脊髓前动脉发出点低。其主干向小脑后下方走行,但行程弯曲。首先是绕过橄榄体下端向后,在舌咽、迷走和副神经的根丝背侧上行,至脑桥下缘再沿小脑下脚转向下;弯曲的意义在于:当小脑扁桃体疝时,该动脉可向下移位至枕骨大孔水平以下;颅后窝占位病变时,这些弯曲会有所改变或移位 。 小脑下后动脉的主要分支:延髓支为一组小血管,约5~8支,主要供应延髓背外侧区(橄榄后区),包括脊髓丘脑束、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外侧束、三叉神经脊束及其核、迷走神经背核、疑核、孤束核、前庭外侧核,以及网状结构。小脑支供应小脑半球下面等。临床上,小脑下后动脉血栓形成很常见,引起延髓背外侧综合征。这是因为小脑支和脉络丛支与附近血管有丰富吻合,所以影响较小;但延髓支是机能性终动脉,故影响较大。 临床常见现象与血管血基础 Wallenberg综合征(延髓): ①Ⅸ、Ⅹ受损(疑核):同侧球麻痹,咽反射消失; ②三叉神经脊束核、脊髓丘脑束:同侧面部、对侧偏身痛、温觉障碍; ③前庭核受损:眩晕、呕吐、眼球震颤; ④绳状体受损:同侧小脑症状; ⑤交感神经下行纤维受累:Horner征。 临床常见现象与血管血基础 迷路动脉 是一支又细又长的动脉,它可以从基底动脉下段发出,但多数是从小脑下前动脉发出,与面神经、前庭蜗神经伴行,进入内耳道、居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之间,分为蜗支和前庭支分布于内耳。由于这支动脉细又长,从功能上象是终动脉,加上半规管的感觉又特别敏锐,所以只要通过此管的血压和血流稍有减少,就可产生平衡障碍,引起眩晕、恶心、呕吐。因此,迷路动脉的这些症状常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栓塞的早期信号,临床上是很常见的。 若供应耳蜗的血流阻断可引起突发耳聋。 脑桥动脉 是许多小支,全起自基底动脉。 分三组: (1)旁正中动脉 起自基底动脉,分布于脑桥核、皮质脑桥束、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以及内侧丘系的腹侧部。 (2)短环旋动脉 自基底动脉两侧发出,绕行脑桥腹面,从脑桥腹外侧穿入脑桥底,分布于脑桥底外侧的楔形区,此区是旁正中动脉长环旋动脉供应区之间的地带。包括皮质脊髓束和内侧丘系各一部分纤维、脑桥核和脑桥小脑纤维、三叉神经和面神经根及其核的一部分。 (3)长环旋动脉 从基底动脉两侧发出后,绕至脑桥背面穿入脑实质。 长环旋动脉的供应区包括:V至Ⅷ对脑神经核、内侧丘系、脊髓丘脑束、脊髓小脑束、小脑上脚和脑桥网状结构。 通常所指的脑桥出血,多为旁正中动脉破裂所致。 大脑后动脉 为基底动脉的终未支。发出后在动眼神经和小脑上动脉的上方绕大脑脚向后行,进入海马沟,再横过海马回后端入距状沟。在整个行程中大脑后动脉与小脑幕裂孔关系密切,它先行于小脑幕裂孔的内侧,不久即跨至幕上,并在颞叶底面直行。在脑底面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平行由内走向外,中间夹有动眼神经根纤维。由于大脑后动脉由内走向外,动眼神经根纤维在动脉后方由后上走向前下,相互间走行呈垂直交叉,因此当颅内压增高时,颞叶海马回钩由幕上移至幕下,造成小脑幕裂孔疝时,大脑后动脉可向下移位,压迫牵拉其后下方的动眼神经,引起动眼神经麻痹(因为缩瞳孔纤维在动眼神经的上方周边部,所以首先受压,表现瞳孔散大)。 脑干损害的定位诊断 脑干受损的三大症状: 颅神经(Ⅲ~Ⅻ)症状; 长束(锥体束及感觉系)症状; 小脑(脊髓小脑束及绳状体)症状。 特征性症状:交叉性瘫痪即同侧颅神经损害,对侧瘫痪或感觉障碍。 脑干的基本功能 1、颅神经的基本功能 2、传导功能(感觉、运动) 3、固有的重要功能 意识-觉醒的维持 反射功能(肌张力、平衡、咳嗽、眼球运动、光反射等) 基本的生命中枢 脑干病变的定位原则 1、确定脑干水平的损害 颅神经+脑干功能障碍 后组颅神经——延髓 中组颅神经——桥延或脑桥 3、4对颅神经——中脑 2、脑干内外病变的区别 脑干内病变时,脑干受损的症状出现早而明显。 支持脑干内病损的证据包括出现脑干固有功能的损害(如意识改变、特殊反射功能的改变)、核性颅神经损害 (如分离性动眼神经病损)、特殊综合征 (Charcot综合征、核间性眼肌麻痹)等。 3、确定病变的范围 脑干病变的表现 1、颅神经损害。 2、传导束损害: 感觉、运动、平衡障碍 3、意识-觉醒障碍 4、植物神经损害 高热、针尖样瞳孔、无汗 代谢性脑病、药物过量摄入或间脑弥散性受压抑导致昏迷时,瞳孔与正常相比稍微缩小,但对光反应灵敏;

文档评论(0)

四月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