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诊断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小抄版(呕心沥血整理).docVIP

《医学影像诊断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小抄版(呕心沥血整理).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颅内血肿 颅脑损伤后引起的颅内继发性出血,血液积聚在颅腔内达到一定体积(通常幕上出血=20,ml,幕下出血=10ml),形成局限性占位性病变,产生脑受压和颅压增高症状,称为颅内血肿。 一、硬膜外血肿 颅内出血积聚于颅骨与硬膜之间。 1、急性硬膜外血肿的病理特点:头部受外力作用紧靠颅骨内板的动脉或较大静脉窦破裂,血液进入硬膜外间隙而形成,由于内板与硬膜粘连紧密,血肿范围多局限。 2、X线特点:脑血管造影根据对比剂由血管破裂处外溢,脑膜中动脉或上矢状窦受血肿压迫而离开颅骨内板和由于血肿推挤脑血管分支离开颅骨内板,而形成局限性梭形或半月形无血管区等表现可诊断为硬膜外血肿。因此脑血管造影可确定硬膜外血肿的存在、部位及大致范围。 3、CT特点:①颅骨内板下双凸形高密度区,边界锐利,血肿范围一般不超过颅缝;②血肿密度多均匀;③可见占位效应,中线结构移位,侧脑室受压、变形和移位;④骨窗可见局部颅骨骨折;⑤血肿压迫邻近的脑血管,可出现脑水肿或脑梗死,表现为血肿邻近脑实质局限性低密度区。 4、MRI特点:形态与CT显示相似,血肿呈梭形,边界锐利。血肿急性期,T1WI呈等信号,血肿内缘可见低信号的硬膜,T2WI呈低信号;亚急性其和慢性期均呈高信号。 5、诊断要点:①外伤病史。②CT显示颅骨下双凸形高密度,边界非常清楚,一般不超过颅缝,可有骨折。③MRI显示血肿形态与CT相仿,急性期为等或低信号,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呈高信号。有时急性硬膜下血肿亦可呈梭形,与硬膜外血肿鉴别较难,通常硬膜外血肿范围较局限,多伴颅骨骨折,有助于区别。 二、硬膜下血肿 颅内出血积聚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 1、病理特点:常为减速性头外伤所致,无颅骨骨折或骨折仅位于暴力部位。其多为静脉、小动脉或由大脑上矢状窦汇入的桥静脉撕裂出血。硬膜下血肿常与脑挫裂伤同时存在。血肿好发于额、额颞部,居于脑凸面硬膜与蛛网膜之间,由于蛛网膜无张力,与硬脑膜结合不紧密,故血肿范围较广,形状多呈新月形或半月形,甚至可覆盖整个大脑半球。 2、X线:脑血管造影可发现颅骨内板下方的无血管区,这是由于脑表面的血管及脑质因血肿的存在,离开颅骨内板及硬膜而形成。无血管区在急性与亚急性血肿较广泛、较薄,切线位呈新月状或镰状,表现特殊。慢性硬膜下血肿较厚,多呈梭形或半月形。 3、CT:①平扫:急性硬膜下血肿表现为颅板下方新月形高密度影;少数为等密度或低密度,可见于贫血患者及大量脑脊液进入血肿内;血肿的密度不均匀与血清深处和脑脊液相混有关。亚急性和慢性硬膜下血肿,可表现为高、等、低或混杂密度;由于血块沉淀,血肿上方为低密度,下方密度逐渐升高;血肿的形态可由新月形逐步发展为双凸状,与血肿内高渗状态有关。硬膜下血肿范围广泛,不受颅缝限制,由于常合并脑挫裂伤,故占位征象显著。慢性硬膜下血肿还可形成“盔甲脑”。 ②增强扫描:可见原理颅骨内板的皮城和静脉强化,亦可见到连续或断续的线状强化的血肿包膜(由纤维组织及毛细血管构成),从而可清楚的勾画出包括等密度血肿在内的硬膜下血肿的轮廓。仅用于亚急性和慢性硬膜下血肿。特别是等密度硬膜下血肿。 ③等密度硬膜下血肿诊断征象:双侧侧脑室对称性变小,体部呈长条状;双侧侧脑室前角内聚,夹角变小,呈兔耳征;脑白质变窄塌陷,皮髓质界面内移;皮层邻近脑沟消失。 4、MRI:急性者T2WI呈低信号,T1WI呈等信号。亚急性者T1WI及T2WI均可呈高信号,而这种血肿在CT上有可能为等密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正铁血红蛋白变成血黄素,T1WI图像信号低于亚急性者,但仍高于脑脊液,T2WI仍为高信号。 脑梗死 是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一、脑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主要病因是脑的大或中等管径的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继发血栓形成,导致管腔狭窄、闭塞。以大脑中动脉闭塞最多见,其次为大脑后、大脑前动脉以及小脑的主要动脉闭塞,引起病变血管供应区脑组织坏死。 多见于50-60岁以上患有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症者。常于休息或睡眠时发病。 1、临床症状和体征: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等,小脑或脑干梗死时常有共济失调、吞咽困难、呛咳等症状。 2、X线:脑血管造影早起可见病变血管闭塞,为特征性表现,见于50%的病例。其他征象可见到病变区动脉血流缓慢、循环时间延长,对比剂排空延迟,出现逆向血流或无灌注区,动静脉短路、对比剂提前进入引流静脉以及占位征象等。 2、CT: (1)平扫:①脑组织内的低密度区:脑梗死在24h内,CT检查可无阳性发信啊,或仅显示模糊的低密度区。部分病例可于早起显示动脉致密征;大脑中动脉闭塞的早期可出现岛带区灰白质界面消失,此即岛带征。24h后CT检查显示清楚的低密度区,其特点是低密度区的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相一致,同时累及皮质和髓质。形态: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病灶呈三角形低密度区,基底朝向脑凸面,尖端指向第三脑室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13545208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