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欧洲文学传统中故事消失.doc
欧洲文学传统中故事的消失
何为“故事”?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中这样认为:“口口相传的经验是所有讲故事者都从中汲取灵思的源泉。”在当今这个充斥着小道消息的时代,我们似乎最不缺少的是“故事”。一桩事情发生了,其中包含着我们所不曾料想到的层次,给它合理的时间、地点与因果逻辑,一桩“故事”就这么产生了;而其“故事性”的强弱与否,则取决于它所产生的“未曾料到”对我们的生活经验到底产生了多大的颠覆。我们都认为这是“故事”,而根据本雅明的理论,这恰恰不是故事。 故事的要义不在于讲述“未曾料到”的事情对我们生活经验的颠覆,而在于传达了“口口相传的经验”。所谓“经验”,并非人们从现实经历中获得的认知碎片,而是人们在层层叠叠的认知碎片中沉淀下来的生活整体性体验。“整体性体验”的实质是一种界限体验,比如新生与死亡、繁荣与衰落、强大与软弱等。这种整体性体验发生于人们的日常认知而又埋藏于日常认知,以其至深往往使人无从明确查知,然而也正因其至深而成为人与人之间普遍的共同经验,因此才具“口口相传”的共通性。故事讲述的关键,在于把握到人们生活中经验的共通状态,并将这种共通经验由幽深处呈现出来。真正的故事乃是人们生活经验的公器。 在西方文学传统中,《荷马史诗》是欧洲文化中故事讲述的真正开端,也是故事讲述的高峰时刻。《荷马史诗》记述的是在传说中存在的特洛伊战争,虽然其事或不存,却不妨碍对人们共通经验的展示。《荷马史诗》中的主角是英雄人物,如阿喀琉斯、阿伽门农、奥德赛等,每人都个性十足,气势不凡,现实之人在他们面前黯然失色。然而,“英雄”却不是《荷马史诗》讲述的唯一角度。“神”的在场使所有的“英雄”顿然呈现出其凡人的特征,阿喀琉斯要被射穿脚踵而死,阿伽门农虽贵为众王之王也难抑自己的贪欲,而奥德赛,这个古希腊最聪明的人,也在归家的途中一次次迷失。在以“神”为背景的叙述中,“英雄”也是凡人,只不过在“神”的尺度之下,“英雄”呈现出了凡人人生的整体内涵,有生必有死,是高贵也是卑贱的,是自信也是失落的,完全相反的人生品格在一人身上聚首,勾勒出凡人人生的整体形象。这种人生整体性的剪影,只是在有“神”君临的大尺度舞台之上才能得以目睹。 《荷马史诗》之后,故事讲述的传统绵延不断,《圣经》文学、骑士文学、中世纪民间文学以至到文艺复兴文学传统的初中期,因为这些文学传统都给予了“神”的超验性以确然的存在位置,所以在“神”的朗照之下,人的整体性品格一直是明朗的,而由对人生整体性的共同领悟则构成了故事圆舞的核心。 圆舞蹁跹,故事不断,直到16世纪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的出现,故事讲述由此走向衰微。《堂吉诃德》讲述的是破落骑士堂吉诃德游历行侠的事迹,其叙述形式继承中世纪骑士文学而来,然而却包含着完全不同的经验内涵。在中世纪骑士文学传统中,骑士的使命是维护圣教,他们历经千辛万苦,最后总是要在因他找寻而呈现出的“神迹”面前观证、赞唱自己一生的。在《堂吉诃德》中,“堂吉诃德”以骑士之名出发,找寻到的却与“神迹”无关,他完全被自己头脑中自造的幻象所蛊惑,战风车、闹旅店,做尽了种种荒唐事。他策马引仆向前冲,却不知道要走向何处,完全是在大地之上浪荡漫游,不知归于何处。《堂吉诃德》的风格看似戏谑胡闹,其实是彻底的悲剧。在西方文学传统中,它首次出色的描绘了人生旅程因“神”的缺席而产生的失栖与碎片感。这种碎片化的人生体验,与人生的整体体验相对,包含着深刻的虚无主义,并由此产生了对人与人之间经验共通性的彻底否认。正如作品中“堂吉诃德”被别人视为不可理喻之人一样,在“堂吉诃德”眼中,整个世界的不可理喻已经成灾;“堂吉诃德”的不可理喻,源自“神”的缺席。《堂吉诃德》之后,故事传统继续衰落,到19世纪西欧现实主义文学而达到高潮。西欧现实主义文学标榜眼见为实,摈弃一切超验。正是在19世纪西欧现实主义文学传统中,文学展开了规模最为浩大的祛神运动,作品中所展现的现实世界被荡平为物质之砥;然而,在西欧现实文学中,伴随祛神运动同时进行的还有造神运动,这就是世俗之神。在西欧,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后,拿破仑的成功造就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人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拿破仑之神”,巴尔扎克《高老头》中的“拉斯蒂涅”,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于连”,以及福楼拜《包法利夫人》中的“艾玛”,其实都是“拿破仑之神”的信徒。然而,正像这些作品中所揭示的,“拉斯蒂涅”、“于连”等人实现自我的前提,却是在金钱的漩涡中失去自己。“拿破仑之神”引导他们走上了向现实和他人掠夺的骑士之旅,却没有提供一个使之回顾、唱赞自己一生的完整化契机。“拿破仑之神”在文学传统中的出现,是从《荷马史诗》以来,西方文学传统延续数千年的有“神”叙事的最后闪光,自此之后,进入尼采所预言的“上帝死了”的时代。“上帝死了”,现实之人失去了发现自我完整性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