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系统疾病护理材料.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3.大剂量丙种球蛋白 4.输血 增加PAIgG的破坏和清除率 (六)护理诊断: 皮肤黏膜完整性受损 与血小板减少致皮肤黏膜出血有关 有感染的危险 与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有关 潜在并发症 内脏出血 恐惧 与严重出血有关 (七)护理措施 1.止血 2.合理活动,加强休息,避免损伤 3.预防感染 4.正确用药,观察疗效及副作用 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6.加强心理护理 7.健康教育 谢谢! (六)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 皮肤黏膜逐渐苍白;疲乏,不爱活动;严重时体重不增或增长缓慢。 髓外造血表现 非造血系统表现 (1)消化系统 (2)神经系统 (3)呼吸循环系统 (六)实验室检查: 血象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网织红细胞正常或轻度减少 骨髓象 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核老浆幼” 铁代谢检查 (1)血清铁蛋白 (SF),12μg/L提示缺铁 (2)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FEP),0.9μg/L提示红细胞内缺铁,血红素合成障碍 (3)血清铁10.7μmol/L,总铁结合力62.7μmol/L,运铁蛋白饱和度15%。反映血浆中铁的含量。 (八)治疗: 去除病因 铁剂治疗 输血 (九)护理评估: 健康史 现病史 心理社会情况 (十)护理诊断: 1.活动无耐力 与贫血致组织器官缺氧有关。 2.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铁供应不足、丢失过多、消耗增加等有关 3.知识缺乏 缺乏有关本病预防护理知识 (十)护理措施: 合理安排活动休息 2.合理安排饮食 (1)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2)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 (3)合理搭配饮食 血红素铁 非血红素铁 促进铁吸收的食物或药物: 阻碍铁吸收的食物或药物: (3)正确使用铁剂,观察疗效及副作用 缺铁贫血补铁剂,网织十日高峰立。 血红蛋白两周起,二月恢复至山底。 血红蛋白正常后,继续铁剂四到六。 铁蛋正常才停药,这样治疗才有效。 三、营养性巨幼红细胞贫血(NMA) (一)定义:是由于缺乏维生素B12和(或)叶酸所引起的一种大细胞性贫血。 (二) B12和叶酸的作用及发病机制 叶酸 B12 四氢叶酸 DNA 神经髓鞘脂蛋白 细胞分裂延迟 巨幼细胞 神经精神症状 (三)病因:B12和(或)叶酸缺乏 B12缺乏的原因 储存不足 摄入不足 吸收和运输障碍 需要量增加 叶酸缺乏的原因 摄入不足 吸收不良 药物作用 代谢障碍 (四)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 虚胖、毛发细、稀、黄。 贫血表现 皮肤蜡黄,乏力,肝脾肿大。 精神神经症状 烦躁易怒 消化道症状:出现早 其他:感染 (五)实验室检查: 1.血象 大细胞性贫血 2.骨髓象 增生活跃,以红细胞系增生为主 3.血清维生素B12和叶酸测定 血清维生素B12100ng/L(正常值200~800ng/L),叶酸3μg/L(正常值5~6μg/L)。 (六)治疗: 一般治疗 病因治疗 B12和叶酸治疗 输血 (七)护理评估: 健康史 现病史 心理社会情况 (七)护理诊断: 活动无耐力 与贫血致组织器官缺氧有关。 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B12和(或)叶酸供应不足、丢失过多、消耗增加等有关 生长发育迟缓 与营养不足、贫血、B12缺乏影响生长发育有关 知识缺乏 缺乏有关本病预防护理知识 (八)护理措施: 休息与活动 知道喂养,合理安排饮食 监测生长发育 指导用药,观察疗效 健康教育 第三节 出血性疾病 出血性疾病是由于正常的凝血机制障碍,引起的以自发性出血或轻微损伤后出血不止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 分类: 1.血管结构和功能异常 2.血小板异常 血小板数量异常 血小板功能异常 3.血液凝固功能障碍性疾病 凝血因子缺乏 抗凝物质增多 正常止血机制: 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一)定义:又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小儿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急性发病者常见,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血块收缩不良,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出现。 (二)发病机制: 自身免疫介导,出现抗血小板抗体(IgG),血小板数量减少,寿命缩短。 (三)临床表现:急性和慢性两型 1.急性型 多见于婴幼儿,约占ITP的90% 2.慢性型 多见于学龄期儿童 (四)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血小板计数 2.骨髓象 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成熟障碍 3.PAIgG测定 4.出凝血时间测定 (五)治疗: 预防创伤出血 2.肾上腺皮质激素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血小板抗体的产生,宜 早期、大量、短程使用。 血液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山西医科大学儿科教研室 郭阳艳 学习目标: 掌握贫血的定义 理解IDA、NMA、ITP的发病机制 熟悉IDA

文档评论(0)

花仙子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