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激光技术10讲述.ppt

  1. 1、本文档共17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每个单束经过A1匀滑B1汇聚后图样 灰度三维图 所选顶部区域 选取的顶部区域为图中矩形的边框内的浅黄色区域, RMS为百分之五以下,桶中功率为百分之60。 (1,1)为中心沿x水平方向那条线上的光强分布,(1,2)为中心沿y竖直方向那条线的光强分布,(2,1)为整个光斑沿x方向的光强分布的平均,(2,2)为整个光斑沿y方向的光强分布的平均, (1,3)为光斑顶部区域的光强功率谱密度(PSD)曲线,(2,3)为光斑顶部区域的FOPAI曲线。 可以看出随着光纤集束的束数的增加,顶部区域的RMS在逐渐的减小 (A1B1)不同光纤路数顶部RMS的对比 1、4、9束光强中心线横截面对比 图中曲线为光斑中心沿x水平方向那条线上的光强分布。可以看出随着集束的束数的增加,光斑光强的调制深度在减小,(即PV值也在逐渐减小) (A1B1)不同离焦点截面平均光强曲线 随着CCD离焦距离的增加光强截面的变化 (A1B1)随采集点位置移动焦斑偏离 因为每束光都有微小离轴,所以经主透镜汇聚后,每束光的光斑相对位置随着CCD离焦距离的变化会有微小的错开 而我们采用的透镜B2因为中间存在一个不透光的小孔,尽管小孔较小,但仍然会存在圆屏衍射,中间衍射峰起伏会随平面离焦距离变化,以下为CCD离焦距离逐渐增加 焦前 A1B2 焦点 A1B2 A1B2 焦后 在传播过程中,光波频率随时间发生周期性变化,但光的传播方向不变,因此在ICF靶场光学系统中,需要利用光栅进行色散,在靶面不同时刻产生不同的偏移量。这样不同时刻的叠加峰-谷对应,抹平散斑。 SSD作用 1.SSD匀滑焦斑,能使焦斑的所有空间频率的调制有一定的下降,越高的空间频率,下降越厉害; 2.所有空间频率下降的同时,能对某些特定的空间频率有更大程度的匀滑。特定空间频率值与光谱形状有关,均匀分布光谱,特征空间频率是最大扫面距离倒数的整数倍,而中心频带强的光谱,特征频率向大的方向移动。 3.边频带强的光谱在匀滑大的特征频率的同时,将付出对小的空间频率匀滑效果下降的代价。 4. SSD除了消除散斑效应以外,还具有提高DOE的抗波前畸变能力与提高DOE对加工误差的容忍度等作用 (SSD目前被认为是最适合钕玻璃激光装置的时域匀滑方法,因为单纯的位相调制保证了高功率激光放大装置所需的均匀光强包络和高效三倍频) .CPP+SSD DOE设计原理及方法 分为直接设计(首先包含工艺条件限制)和间接设计 设计思路: 1.分析DOE所处的光学系统及工艺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明确DOE的作用。 2.讲选择好的物理模型转化为数学描述,并通过一系列的优化函数,选择并建立最合适的优化程序。 3对所获得数据记性处理,利用现有的设备实现DOE的制作。 透镜阵列原理 此聚光系统是在主聚焦透镜A前面加上一组小透镜B构成; 透镜阵列把入射光束分割成多个局部光束,每一子光束在大、小透镜组合焦点列阵面E上聚焦后再发散,并都对靶面C的同一区域全部照明,即各子光束都同样叠加在靶面C上。只要列阵元的数目足够大,就可大大减少由于入射光束近场分布不均匀对靶面照射带来的影响,从而得到一个接近于平顶的光强分布. 关于透镜列阵 透镜阵列原理 由矩阵光学:第m子光束所经过的透镜阵列单元Am(考虑一维情况),相对于系统主光轴的平移失调量为: 角失调量: 失调传输矩阵为: 透镜阵列原理 失调矩阵程函公式为: 由矩阵光学可得: 阵列透镜所有单元形成的衍射图样在焦点处完全重合; 焦斑尺寸: 条纹间隔: 透镜阵列单元形状 透镜列阵单元形状决定靶面焦斑的形状; 3种透镜阵列元结构中,正方形、正六边形可以密排平面组合,进而提高入射激光的能量利用率; 正六边形结果透镜阵元变换光斑的旋转对称性和能量透过率及匀滑效果均较好,符合直接驱动激光核聚变中对辐照光束的要求,因此正六边形结果的透镜列阵元更适合用于激光聚变中的束匀滑,但加工精度较高. 透镜阵列单元形状 适当离焦,使各衍射单元衍射分布不完全重叠. 不同光场入射 ?z=0 ?z=2mm 平面波入射 基模入射 w=90mm ?z=0 ?z=2mm N=7,d=26mm,F=500mm, Fe=1300mm, ?=1053nm 不同光场入射 一阶厄米高斯光 w=50mm ?z=0 ?z=1.5mm ?z=2mm 二阶厄米高斯光 w=40mm ?z=0 ?z=4mm ?z=4.5mm 不同光场入射 三阶厄米高斯光 w=30mm ?z=0 ?z=16mm ?z=25mm 线型入射光 ?z=0 ?z=2mm ?z=5mm d=26mm的LA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抹平近场的不均匀性,但是能力有限,高阶模以及更加畸变的入射场并不能达

文档评论(0)

四娘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