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灌不止—--《逻辑学思想史》中国部分摘录.docVIP

古文灌不止—--《逻辑学思想史》中国部分摘录.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文灌不止——《逻辑学思想史》中国部分摘录 《逻辑学思想史》中国部分摘录。湖南教育出版社,张家龙主编 第一节 中国名辩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名实悖谬和百家争鸣 二、必要的理论准备 “类”是古代名辩学的一个最基本的范畴。《周易。同人象〉:“类族辩物。”其类的主要职能是根据事物表面属性的同异辨别事物。《左传》桓公六年有“以类命为象”的说法,把“类”概念的外延扩大为普遍的事物。墨子在论辩中强调“察类明故” ,达到了“类即本质”的认识。这标志着“类”作为一个名辩学的范畴已经产生。 第二节 中国名辩学发展简史 一、先秦时期 《墨经小取》和《荀子正名》篇描绘了名辩学体系的大纲。《小取》首先阐述了辩的六项作用,接着对名、辞、说诸思维形态进行界说,进而介绍或、假、效、辟、侔、援、推七种命题或推论形式,最后具体说明了各种推论式可能发生的谬误及其原因。《正名》篇从分析辩说产生的原因出发,接着提出名、辞、说、辩诸思维形态,揭示其本质、说明其作用,阐述它们之间的联系,最后提出名辩的若干规则。《小取》以论辩为中心讨论名辩学,对论辩的对象有严格的规定,只有当双方的论题为同一主项的矛盾判断时,论辩才是有效的。《正名》以正名为中心讨论名辩学,详细阐述了制名的各项原则,总结出诡辩家混淆名实关系的不同类型、实质及揭露诡辩的方法。后期墨家和荀子还提出了有关集合的初步思想。公孙龙对名的确定性问题有精彩的论述,并且开始使用变项。韩非在比较广泛的意义上讨论了刑名问题,提出了“形名参同”和“参伍之验”的理论。把先秦法家的形名之学推到高峰。 二、秦汉魏晋时期 《吕氏春秋》、《淮南子》很重视对推理的研究,特别把着眼点放在以往在推类方面所发生的错误上,由此提出“类可推而不可必推”的重要命题,指出错误的原因主要在于事物同异关系的复杂性,进而考察具体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推动了对归纳法的研究。 在董仲舒的神秘主义的名号理论中,包含着极有价值的对概念属种关系的正确揭示。他似乎猜到了内涵外延的反变关系。 王充、扬雄不仅指出了论证的本质,而且总结出正确论证和驳斥谬误的新的原则和方法。刘邵和嵇康总结魏晋辩论的丰富经验和教训,提出了论辩者应该具备的思维能力,划清了正确的论辩和诡辩的界限,进一步总结出论辩的具体原则和方法,其中不少内容和逻辑学的论证规则极为相近,有些内容是逻辑学没有的。 魏晋时期的言意之辨深化了古人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的认识。 西晋鲁胜开了为《墨经》做注之先河。 三、隋唐至明清时期 王夫之娴熟的运用逻辑思维方法,而且用辩证方法对中国古代名辨学的一些重要范畴进行了新的分析和概括。关于“名”,他提出,名是一个“通以往、将来之在念中”的理性思维过程,名能够准确的反映事物及其规律。他也强调“正名”,说“君子必正其名而立以为道”,关于辞,他指出,辞是“文”和“质”的统一,辞能够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与事物的本质属性,正确的辞应该满足“义必切理”和“随事而迁”,关于说,他提出“以类相观”的推类方法。 四、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 章太炎:“辨说之道,先见其情,次明其柢,取譬相成,物故可行,因明所谓宗、因、喻也。《墨经》以因为故,其立量次第:初因,次喻体,次宗,悉异印度、大秦。大秦与墨子者,其量皆先喻体后宗,先喻体者,无所容喻依,期短于因明立量者常则也。” 第二章 名 “名”的最初意思是借助于说话的声音来指称一个特定的人,在特定的环境中担负着指谓和交际的功能。名实关系实际上是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主观认识和客观对象的关系。但名实质中也包含有逻辑问题,名一旦和实对照起来,并且又同辨联系起来,也就有了逻辑的意义。 第一节? 名、指、称 一、“实立而名从” 中国古代思想家比较普遍的认为,有实,才有名;《管子》:“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墨经》:“有之实也,而后谓之。”、“名,实名。实不必名。”东汉徐干:“名者,所以名实也。实立而名从之,非名立而实从之也。”“名非天造,必从其实。” 二、“名也者,所以期累实也” 《墨经》:“以名举实”,举就是列举和模拟的意思。公孙龙:“名,实谓也。”荀子“名也者,所以期累实也。”期是会通、反映的意思。累,指数量很多。意思是:名是反映一类事物的。 三、“名必有所分” 王弼“名必有所分”、“有分则有不兼”。概念是反映认识对象的特有属性(而不是全部属性)。 四、名与指 指,是用手来指具体事物。在进行思想交流时,名比指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名与称 王弼:“名也者,定彼者也。称也者,从谓者也。名生乎彼,称生乎我。” 名是概念,称是称呼或专有名称。概念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具有确定性;名称不一定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它可以因人而异,具有随意性。或许也可以做另一种解释,名是主项,反映具体对象;称是谓项,反映事物的属性。对象是客观的,而对属性的认识则是主观的,不那么确定的。 第二节? “所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mghkfg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