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迎博弈论class3预案.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房地产业开发信贷问题 崔光灿 问题的背景 央行121文件 2003年央行于6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即所谓的121号文,它旨在强化各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规范对房地产业贷款的管理。 上海房地产市场走势 商业银行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博弈 商业银行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博弈 商业银行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博弈 商业银行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博弈 商业银行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博弈 商业银行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博弈 央行能做什么? 商业银行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博弈 上市公司虚假信息披露行为 的博弈分析 证券期货学院 李胜利 mrlee369@ 2004.3.10 研究背景 -上市公司虚假信息披露现象 根据魏斯评级公司(Weiss Ratings)调查报告,对美国7000家上市公司所作的研究显示,多达1/3的美国公司有篡改盈余报告的问题。 44.5%的投资者认为,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真实。(何拄峰,2000)。 国外的案例 安然公司虚报6亿美元盈余并掩盖10亿美元的巨额债务(2001); 世通公司虚增收入38.52亿美元,虚增利润16亿美元(2002); 施乐公司虚报营业收入64亿美元(2002); 帕玛拉特公司 财务黑洞超过100亿欧元(2003)。 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案例 琼民源事件(1997); 红光事件(1998); 蓝田事件(1998); 银广夏事件(2001); 东方电子事件(2002)。 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阻碍了证券市场功能的发挥; 上市公司具有信息优势可导致逆向选择的产生(Akerlorf,1970); 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对于投资者构建投资组合是必需的。 信息披露制度的历史沿革 1933《证券法》确立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其主要目的是禁止证券欺诈; 20世纪90年代开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盈余管理行为,使得信息披露的可信性下降。SEC提出了信息披露应该以“对股东/投资者的保护”为目标(shareholder/investor protection perspective),强调充分和公允的原则(full and fair)。 信息披露的分类 强制公开披露 自愿公开披露 选择性私下披露 有关信息披露的文献回顾 一、信息披露无用论 强制信息披露制度以牺牲投资者的利益为代价来保护某些特殊利益集团(Stigler,1971); 可使中介机构获得不正当的竞争优势(Manne,1974;Jarrrell,1984); 在零成本假设下,公司不会保留其私人信息,强制性披露要求无需存在(GrossmanHart, 1980;Milgrom,1981)。 二、信息披露必要论 信息披露可以减少上市公司与外部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是降低代理成本和保护投资者的有效途径(Mahoney,1995;Fishman Hagerty,1996)。 当披露具有成本,并且投资者对信息的解读能力存在差异时,自愿充分披露的均衡并不会必然产生(Fishman Hagerty,1996). 当披露成本可变且为内生时,披露决策取决于管理层报酬与股价之间的敏感程度(Narayanan,2000)。 模型基本假设 博弈参与者为证券监管机构(G)和上市公司(L)两方;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双方充分了解对方的支付函数和行动策略; 上市公司造假如果被查实,则将被没收造假所得的收益并处以罚款。 符号定义 P:上市公司虚假信息披露(造假)之概率; E:造假行为对上市公司的额外收益; F:监管机构发现公司造假后的惩罚; S:监管机构对公司造假稽查的概率; C:监管机构的检查成本; D:上市公司造假的成本; θ:监管机构成功查实公司造假行为之概率。 支付矩阵 监管机构的均衡解 假设:给定上市公司造假的概率P。 监管机构选择检查(S=1)的期望收益: RG(1,P)=[(F-C+E)θ+(-C)(1-θ)]P+(-C)(1-P) 监管机构选择不检查(S=0)的期望收益: RG(0,P)=0 令:RG(1,P)= RG(0,P) 则:P*=C/(F+E) θ 均衡分析(一) 如果上市公司造假的概率大于P*=C/(F+E) θ,则监管机构的最优策略是检查; 如果上市公司造假的概率小于P*=C/(F+E) θ,则监管机构的最优策略是不检查; 如果上市公司造假的概率等于P*=C/(F+E) θ,则监管机构的策略是随机地选择检查或者不检查。 上市公司的均衡解 假设:给定证券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检查的概率S。 上市公司选择造假(P=1)的期望收益: RL(S,1)=[(-F-D) θ+(E-D)(1-θ)]S+(E-D)(1-S)=-(E+F) θS+E-D 上市公司选择不造假(P=0)的期望收益: RL(S,1)=0 令R

文档评论(0)

a3366611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