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性靈說」分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袁枚「性靈說」分析

袁枚「性靈說」分析 國立中山大學 碩二 馮玉婷 一、「性靈」說之詩學淵源 有清一代,學術風氣趨於匯整前說,清詩論亦見此特色;但因個人性格與偏好不同,對前人說法理解亦有出入,即使力求圓融,不免仍有輕重之分,遂可別為「神韻」、「格調」、「性靈」、「肌理」四家。「神韻」說為王士禎(1634-1711)所倡,「格調」說由沈德潛(1673-1769)提出,「性靈」說為袁枚(1716-1798)力主,「肌理」說乃翁方綱(1733-1818)建立;四家各領風騷,其中「神韻」與「性靈」二說較為接近。 袁枚雖言:「我奉漁洋如貌執,不相菲薄不相師」 ,主要論調實與漁洋皆變化自司空圖(837-908)、嚴羽(約1200前後在世)、袁宏道(1568-1610);諸人主張雖有小異,若著眼率皆重視言外之意、真情至性、興趣韻味等共通性,則不妨視為講求藝術美感之一脈相承者。袁枚性格放任跌宕、不喜拘束,天才特出兼有自成家數之志,是以不喜歸附;儘管今人細究其說可發現士禎、宏道蹤跡,袁枚卻未嘗自言踵繼二人。然欲廓清袁氏詩論內容,實不能忽視二人可能之影響,故謹撮述袁宏道、王士禎主張於下,以窺袁枚「性靈」說之詩學淵源。 (一)袁宏道「貴真」主張 李贄(1567-1602)《童心說》倡「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於童心」, 童心即真心,是文學創作的根本,其說為公安三袁所繼承;公安派基本主張重視個性與自然,袁宏道為代表人物。袁氏貴「真」,以為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化,一人有一人之情感,唯「變」方能存「真」,二者相輔相成而後有韻趣。此即所謂: 唯夫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極其變,各窮其趣,所以可貴。 袁宏道主「變」,反對七子模仿之說,理由有二:一為時移事變,復古派強欲學古人,但得言語之跡而不悟精髓,猶如處嚴冬而襲夏葛;二為文學歷史發展遇窮則變,當體制風格無法與內容情感相互配合,文學形式自然產生變化。 又其所謂「趣」,乃指天生自然之個性所流露的喜悅風味,非從學問來亦非對自然的觀照之樂,「無心」反能得韻趣。 宏道以創作為各抒性靈之表現,所以文學作品能呈顯百千姿態;「真」為作品優劣之標準,但求出於自己胸臆而不問雅俗,故不諱言民歌、戲曲及小說之價值。 公安三袁承自李贄,袁枚詩論近於公安;然袁枚不僅責李贄為夭魅盜賊,且不滿於宏道。云: 吾家中郎,治行可觀;若論其文章,根柢淺薄,龐雜異端。蒙公舉以相擬,得無有彼哉彼哉之嘆呼? 宏道非不學者亦不完全否定學問對創作的助益,他特別重視性靈真心,目的是破偽,此乃針對文壇時俗陋弊而下之藥方。李贄認為讀書義理若成童心之障,則學問為假人淵藪,宏道承襲李贄說法並力矯時俗流弊;公安末流趨於俚僻,豈可皆諉為宏道之過?袁枚「性靈」說可謂中國詩論主性靈者之集大成,於昔時偏頗處多所修正,重視作品為作者情感真誠表現則無異前人,然袁氏對前朝主張性靈一派者,似未給予公允評價。 (二)王士禎「神韻」說 宋代詩學,前後七子宗尚復古取法盛唐,公安力倡創新標舉性靈;二派流弊,前者膚熟,後者俚僻。竟陵為矯二者之失,主張於古人詩中求其精神,然強欲見性靈,不免走入偏路。清初詩人學宋詩平淡欲救竟陵之詭峭,卻又染宋詩好發議論、平直板滯之習;王士禎遂以「神韻」說救弊補偏,天下俊士翕然從之。 士禎承司空圖「味外之旨」及嚴羽「興趣」說餘緒, 主張詩能傳達言外之意者為佳。所謂「言外之意」指於作品中有所興發感觸,超乎表象文字所指陳者,亦即意象(imagery)所引致的情感與知覺之混合物,可構成作品的意境。士禎論詩標舉「神韻」,詩家多以「風神韻致」解釋「神韻」二字,而風神韻致本用於人物之品評;觀漁洋所重在「意」,可知「風神韻致」於其詩論所指涉不僅止於作者個人實際風采神情,更是藝術家感受世界與表現情感的獨特方式。 作者情感為作品內在精神,文字修辭為外在形式,士禎對此亦有所留意, 故「神韻」說討論問題包含兩方面:一為作品整體意境; 二為語言文字風格。士禎嘗言: 表聖論詩有二十四品,予最喜「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八字。 昔司空表聖作《詩品》凡二十四,有謂「沖澹」者,曰「遇之匪深,即之愈稀」;有謂「自然」者,曰「俯拾即是,不取諸鄰」;有謂「清奇」者,曰「神出古異,澹不可收。」是三者品之最上。 又多稱譽王、孟、柳、韋之作, 故知「神韻」說審美觀念核心:意境需尚空寂超逸,語言風格則以沖澹清遠為佳。雖因朦朧之美不易以文字具體指陳,遂有譏「神韻」說蹈空欺人者,但「神韻」說本就詩之美學性質作發揮,空寂與清遠皆屬美感經驗,並不關涉「蹈空欺人」。 梁章鉅《退庵隨筆》云: 王漁洋談藝四言,曰典,曰遠,曰諧,曰則,而獨未拈出一「真」字。 「神韻」說針對清初學宋詩流於平直淺露之弊端而起,重在言有盡而意無窮,清遠超逸遂成最高審美標準。一家之言本難於含括所有層面,士禎對症下藥,故不特別標舉「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